-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3第三章溶液.ppt
a, 理想稀溶液并不是稀的理想溶液; c, 理想稀溶液的溶质服从亨利定律, 理想溶液的溶质服从拉乌尔定律。 b,两者的溶剂均服从拉乌尔定律; 理想稀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区别: 2.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1) 溶剂(A)的化学势 由于理想稀溶液中溶剂服从拉乌尔定律, 所以其化学势公式与理想液态混合物中任意组分的化学势公式相同。 (2)溶质(B)的化学势 令 则: ∵pB=kxxB 在指定温度T下,当理想稀溶液与其上方蒸气达到平衡时,若蒸气相中溶质B的平衡分压为pB, 则有: 为溶质B的标准态化学势,即在溶液所 处的温度T下,xB=1,仍遵守亨利定律的 液态纯溶质B的化学势。 pB A B xB kx pB* PB =kx xB pB=pB* xB (hypothetical state) Why? 这个标准态对溶质B是不存在的,因为当xB=1时,溶液已不是理想稀溶液,所以这个状态是假想的状态。图中kx点是理想稀溶液中溶质B的标准态,它不同于实际存在的纯溶质状态pB﹡点(xB=1 ,纯溶质的饱和蒸气压)。 注意: 在实际应用中,溶质的浓度可表示为: 相应的溶质B的化学势可表示为: 或 相应的溶质B的标准态化学势为: 或 浓度表示法不同,对应的标准态化学势也不等,但溶质的μB是相同的。 当不挥发的溶质溶于某溶剂形成稀溶液时,会发生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溶液与纯溶剂之间产生渗透压等现象。它们在数量上仅与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点数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这种性质称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3. 稀溶液的依数性(Colligative properties) ①蒸气压下降(Vapor pressure depression) If solute is nonvolatile 因为溶质是非挥发的,所以溶剂的蒸气压等于溶液的蒸气压,即p=pA。∵加入溶质后,xA<1, ∴ pA<pA﹡。 故在同一温度下,非挥发性溶质溶于某溶剂而形成理想稀溶液后,导致溶液的蒸气压小于纯溶剂蒸气压,即:稀溶液的溶剂蒸气压下降。 这是造成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和产生渗透压的根本原因。 ②凝固点下降(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solution Solvent A 当稀溶液凝固只析出纯溶剂,而溶质不同时析出时,稀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剂的凝固点降低。由热力学可推知: 式中Tf﹡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f为稀溶液的凝固点;mB为稀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Kf :凝固点下降常数,它只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适用于固相只有纯溶剂的情况 常用溶剂的Kf值有表可查。用实验测定 值,查出 Kf,单位:K·kg·mol-1,就可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 这里的凝固点是指纯溶剂固体析出时的温度。 ③沸点升高(Boiling point elevation) Kb: 沸点升高常数,只与溶剂性质有关,常用溶剂的Kf 值有表可查;Tb*、ΔvapH*m,A、MA分别为纯溶剂的沸点、摩尔蒸发焓、摩尔质量; Tb为稀溶液的沸点。 理想稀溶液沸点比纯溶剂沸点升高,可由热力学推出: 测定ΔTb值,查出Kf ,就可以计算溶质的摩尔质量。 1. Kb单位:K·kg·mol-1 注意: 2. 沸点升高公式只能适用于非挥发性溶质形成的稀溶液。 解释下列现象? ①寒冷的冬天置于室外的水结冰的同时,同样置于室外腌制咸菜的缸里却没有结冰。 ② 在有机化合物合成中,常用测定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的方法来检验化合物的纯度。 ③在下雪的路面上撒下食盐易于清除积雪。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和沸点上升规律在科研中的最显著应用是测定非电解质物质的相对分子量。阅读p71例3.5。 Solvent A Solution h (Π) ④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P P 如图所示,在半透膜左边放溶剂,右边放溶液。只有溶剂能透过半透膜。由于纯溶剂的化学势 大于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 ,所以溶剂有自左向右渗透的倾向。 为了阻止溶剂渗透,在右边施加额外压力,使半透膜双方溶剂的化学势相等而达到平衡。这个额外施加的压力就定义为渗透压?。 渗透现象最早由法国哲学教授(A.Nollet)于1748年发现! 热力学分析: 在同样的温度、压力下: μA*(T,p) μA(T,p,xA) 达到渗透平衡时: 稀溶液中: 范特霍夫( Vant Hoff’s )渗透压公式,适用于理想稀溶液 Solvent A Solution h (Π) P P 讨论: (1)若溶液上方的压力小于p+ Π,则会发生渗透现象; (2)若溶液上方的压力等于p+ Π,则渗透达到平衡; (3)若溶液上方的压力大于p+ Π,则会发生反渗透现象。 1.实际溶液对理想溶液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