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及其生态审美意蕴.PDFVIP

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及其生态审美意蕴.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及其生态审美意蕴.PDF

第8 卷 第6 期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8 No.6 2014 12 年 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Dec. 2014 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及其生态审美意蕴 杨 灿1,2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 10004 ;2. 湖南绿色发展研究院,湖南 长沙 4 10004 ) [摘 要]蚕桑业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多样的影响。 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寄寓了人类关于美德、情爱、生命、故园等种种美好情感。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古典诗歌中的 蚕桑意象进行解读,借此观照其 “自然”存在的生命哲学和人格魅力,以期为深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 供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蚕桑;意象;生态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272(2014)06-0116-04 自古以来号称 “农桑立国”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类关于故园、美德、情爱以及生命等种种美好情感。这些 桑、养蚕和缫丝的国家。约在5000 年以前,中国的先民 意象在后世的诗歌创作中有积淀又有流变,但始终都是与 们就开始了栽植桑树。而 “桑”的字形早在殷商时的甲 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骨 卜辞中就有了。至春秋战国时期,桑已然成片栽种并 1. 家园情怀 得到广泛保护,成了中国人的衣食之本。几千年来,植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中,家园的主题是永恒的。 桑养蚕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蚕桑 由于桑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价值,人们由此 文学的兴起缘于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男耕女织的农 对它产生了喜爱和尊崇。在中国文化中, “桑梓”一直 业生产方式。孟子曾在 《孟子》中提出过的理想的社会 是故土的代称。 《诗经·小雅·小弁》云:“维桑与梓,必 模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百 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注:“桑、梓二 亩之田,勿夺其时” (《梁惠王章句》),而桑自然也 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 成为了文学吟咏不绝的对象,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蚕桑 用者”。古人宅前栽梓,宅后栽桑,由父母祖先手植, 文化,对我国的文学有着深刻多样的影响。象征着生机、 为代代人提供生活保障。“菀彼桑柔,其下侯旬” (《诗 生命和希望的桑林的成片出现,既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 经·大雅·桑柔》)中描绘的是家园中有可乘凉的桑荫。桑 存的物质保障,造就了村落间绿荫簇丛的自然风光,又 梓围绕的家园充满了温馨,有许多美好的回忆,看到桑 给桑间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环境,滋养着文化发展的精神 梓,就肃然起敬,引出对父母、家乡的怀念之情。因此, 园地,呈现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共最为融洽、谐和的大美 在文学作品中,桑的意象常常等同于家乡, “言桑梓犹 之美。这美,历来为人们所欣赏爱恋,因而也留下了无 言养敬” (顾炎武 《日知录》)。 《诗经·豳风· 东山》中 数美的诗篇。蚕桑题材的古典诗歌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 一位跟从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诗序》)的幽民, 生活的重要资料,对古典诗歌中蚕桑题材做一番主题学 只因在归途中看到 “峭娟者竭,秀在桑野” (树上蚕儿 意义上的清源探流、寻幽探微的工作,对于中国古代文 在蠕动,聚在桑林中)的情形,就马上想到了家乡战后 学以至文化的发展流变研究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 的惨景,于是产生了回归的冲动。正如金人刘迎所言: 一、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 “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 (《题刘德文戏彩堂》)。 蚕桑从最初的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同时关乎人 离家在外的游子,哪怕身居高位,心中仍有着浓浓的思 们的生理和情感需要,都契合了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 乡愁绪,听到黄鹂的叫声会莫名其妙地感叹:“乡禽何 需要,这是蚕桑题材文学作品具有多种主题指向的基础。 事亦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