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氧化碳新型吸附剂探讨
工業污染防治 第 111 期(Sep. 2009) 1
溫室氣體
二氧化碳新型吸附劑探討
劉毅弘* 、張文昇* 、楊昌中** 、鄭名山***
曹芳海 **** 、黃昭銘***** 、張慶源******
摘 要
二氧化碳會伴隨著化石燃料的燃燒而產生。對二氧化碳進行有效的排放控制,
可減緩氣候變化的趨勢,是值得努力的課題。在排放源就直接把二氧化碳氣體吸附
捕獲,並將收集後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加以脫附、冷凝、儲存、再利用或封存,就能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藉由吸附劑多孔及高比表
面積的特性,並配合適度的改質,可將二氧化碳捕捉吸附,再由變壓或變溫程序將
富集後的二氧化碳脫附,並由後續程序將二氧化碳加以回收再利用或冷凝成液態儲
存或注入封閉地層封存,可達二氧化碳再利用、捕獲及封存的目的。吸附二氧化碳
的吸附劑除了常見的活性碳、分子篩、氧化鈣,還有新近研究中的沸石咪唑類框架、
富鍺硫屬框架及鋰化合物等。本文主要藉由文獻探討來了解各吸附劑的新近研究發
展情形,以提供業界參考及應用。
【關鍵字】二氧化碳、吸附、中孔型吸附劑、醇胺改質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環所 新能源組 奈米能源轉換技術研究室 研究員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環所 新能源組 奈米能源轉換技術研究室 經理/研究員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環所 新能源組 副組長/正研究員
****工研院 能環所 新能源組 組長/正研究員
*****崑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 副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 教授
2 二氧化碳新型吸附劑探討
一、前 言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公布自 1988 年成立以來的第四份報告指出,近世紀人類排放過量會吸收地球所反
射紅外線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至大氣層中,而造成全球暖化,若世界各國不能在 2015
年前阻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突破 450 ppm ,那麼二十一世紀末的全球溫度將較
1990年代再上升攝氏2 度[1] 。此上升的溫度將會對地球環境生態造成連鎖性的影響。
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主要使用的能源為石油、煤炭與天然氣,其燃燒過程會產
生二氧化碳。1800 年工業革命前夕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 280ppm ,目前大氣二氧化
碳濃度已達 385ppm ;依據目前能源使用型態,預期後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仍會
增加。如何對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進行有效控制、減緩氣候變化的趨勢,是
值得持續努力的課題。由於人為排放源如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倘若能
在排放源就直接把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並將收集後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加以冷凝、儲
存、再利用或封存,就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
加趨勢。
二氧化碳會伴隨著化石燃料的燃燒而產生,由煙道排放廢氣中將二氧化碳捕
獲,是目前工業上捕獲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以煤炭或石油為燃料時,燃燒後排放
的二氧化碳濃度為 12~18%;以天然氣為燃料,則二氧化碳排放濃度為3~8%。
二氧化碳分離技術,可使用薄膜分離方法。利用薄膜的孔隙大小或是對混合氣
體各氣體間的親和力不同,而將二氧化碳分離出。可使用的薄膜,包括緻密性陶瓷
薄膜、多孔性陶瓷薄膜、金屬薄膜與聚合物薄膜等 4 類[2] 。各類薄膜有其適用性及
優缺點,需視應用及選擇的目的不同而加以運用。
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主要為吸收及吸附等方法。化學吸收是目前商業化常用於
捕獲燃燒後低濃度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是使用鹼性液體吸收劑( 如單乙醇胺
(monoethanolamine, MEA)與二氧化碳反應,吸收效率可達 90%以上,但會耗用較
多能源,去除每公噸二氧化碳約需花費 50 ~ 70 美元,由於成本仍高,研究改進的
空間仍大[2] 。鹼性液體吸收劑會隨著操作次數的增加而減少,吸收過程需持續補
充。此外,鹼性液體長期使用下容易腐蝕管線及吸收塔塔體,導致二氧化碳吸收設
工業污染防治 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