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吴晓波《大败局》有感
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共和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踏平了多少坎坎坷坷,一路走来实为不易。回眸历史,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扑面而来……
今天,一场意外的小雨把长沙突如其来的秋天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个秋天有点冷,冷得让我有点彷徨,有点忧郁。历时一个多星期,我终于把《大败局》看完了,一种理性的冲动让我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的确很有必要的。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经济,欣喜之余难免有些遗憾,《大败局》让我在对中国经济体制失望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失望背后潜藏的希望。或许,他们的失败是历史必然与偶然的会合,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相辉映,更是血与泪的累累记忆。毕竟,任何时代的变革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这样的过去才会更刻骨铭心,更发人深省。
80,9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对于一个被压抑了几十年,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一刻似乎来得太晚了但来得也恰是时候。该书精选十九个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浓缩了那一段段让人扼腕的中国年华。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无疑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主要活力与动力,被束缚了几十年的国有企业除了对生产资源与市场的垄断性占有以外,犹如“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国有企业高度集权的生产体制与分配式的消费既不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使国家丧失发展经济的信心,使人民产生极大的失望心理。
一元化的经济格式,政治化的管理体制,模糊化产权结构,低能化的生产方式……这一切让众多的国有企业走到了历史的边缘,一场惊心动魄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当时的国家政府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兼顾一些支柱性的国有企业,而在其它方面必须有所放权。鉴于当时法制不健全,经济性质又不十分明确,很多胆大心细的“民营企业家“应运而生,他们充分洞悉到国有企业的漏洞并且以其敏锐的眼光窥看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倾其全力去施展压抑在心中的抱负,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虽然,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的很多所谓创造性的经济举措看似是游走在法律与政策的边缘实质上是法律与政策的投机者。
在这个看似没有规则的市场中,发展无疑就是硬道理。与国有机构相关联的“企业家”依托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而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而纯粹草莽出身的“企业家”完全依靠自己的勤劳与聪明来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两相比较而言,前者不仅拥有雄厚生产资源与技术基础,还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与丰富的人力资源,看似只需稍加改造便可使国有企业活力四射,恢复元气;而后者似乎显得弱不禁风,上不了台面,即便如此,后者也有其独到的优势:虽是草莽出身无依无靠,但却没有日后的产权纠纷带来的困扰;虽底子薄,基础差,但更易于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经验;虽是身份卑微,受尽歧视,但更能克服国有企业官僚主义的作风,贴近人民大众。或许正是基于以上的巨大差别造就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的历史命运。
的确,在一个经济体制不成熟,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市场背景之下,忽视道德的底线来吸取暴力无疑是众多刚刚崛起的“企业家”的必然选择,因为他们坚信“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桎梏,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破坏市场经济规则的害群之马。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家“能把自己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固然难能可贵,但是这种发展是绝对不能以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破坏某种社会制度作为代价的,否则他个人的成就越大对人民的危害就越深。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单靠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正是那一代人过于狂热的商业激情和过于激烈的爱国情感让他们过于理想化地去打造他们自己的商业王朝而片面的追求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客观商业规律才让他们的一切成为梦幻泡影。
哪些曾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几乎都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那些曾今辉煌的企业,如今几乎都淡化在人们的记忆里;而那些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除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更多的是百姓人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本书收录的这十九个案例之中,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幸免于破产而被人收购或兼并,凄惨的状况可想而知。他们成功的过程少有相似之处,而失败的原因却相似地让人吃惊。透过历史的门缝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窥见到当时的社会背影,30年前的中国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人们的思想保守而僵化,政治色彩及官僚主义相当浓厚,市场观念淡薄更无竞争可言……一切似乎还都处于混沌之中---旧的制度趋于被打破而新的制度还未建立。可喜的是他们大多数崛起于国有企业的产业制度改革,可悲的是他们大多数又崩溃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他们的发展的确创造了奇迹般的速度,然而素来信仰“欲速则不达”的中国人却在暴利的诱惑之下用“作古”把自己非理性的血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深思之后,我觉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企不分,产权模糊。当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