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通论_9.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肥料学通论_9课件

题目 Outline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第八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 第九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      第十章 复混肥料 第十一章 有机肥料 ——需要养活更多的人口 ——需要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数量更多和品质更优的食品 1.1 为什么要施肥? 植物是人(动物)的粮食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 1.2 肥料的起源与发展 粮食增产与化肥施用的关系图 1.3 化肥有哪些作用? 2. 培肥土壤 3. 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 4. 补偿耕地不足 5. 增加有机肥量 6. 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的物质基础 例:良种和地方种小麦对养分吸收的差异 1.4 肥料的负效应有哪些? 不合理的施肥——产量降低; 不合理的施肥——农产品的质量下降; 不合理的施肥——环境污染; 合理的施肥——温室气体; 1.5 营养元素的循环、迁移和再利用 植物营养与施肥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 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品是人类健康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合理的植物营养与施肥是实现人类健康的最基本的手段 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 (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 根吸收养分形态 气态 CO2、O2、H2O 离子态 阴、阳离子 分子态 氨基酸、尿素 3. 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 4. 根对养分吸收的方式 4. 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养分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 横向运输主要指养分由根表皮经皮层、内皮层到中柱层(导管)的运输过程。质外体和共质体是根部横向运输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通道。 纵向运输 纵向运输是指离子在木质部或韧皮部内从根向地上部分或从地上部分向根系的运输。纵向运输也称为长距离运输。 养分的重新分配与利用 根系所吸收的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植物体内的养分可以重新分配,称养分的再分配。 矿质元素重新分配的难易程度 再利用程度强的元素 指通过韧皮部而运转的离子,元素可由老叶向新叶转移,缺素症由老叶开始。N P K Mg Cl 再利用程度较差的元素 其缺素症,出现在幼叶上,现在完全展开的叶片或老叶片上。 S Zn Cu Mn Fe Mo 难于再利用的元素 主要在木质部由下往上随蒸腾液流而运输,出现在顶叶和新叶。Ca B pH 第四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 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 1. 作物丰产是光照、温、水、养分、空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 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是因子综合作用律的特点; 意义:施肥只是综合因子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项技术措施;把任一因子孤立起来是不对的;施肥与灌溉结合、施肥与良种结合以及营养元素的配合等已成为不增加施肥量也能增产的有效途径 第五节 如何合理施肥? 肥料的含义与种类 肥料的生产和消费情况概述 1. 肥料的含义与种类 施 肥 土壤施肥 根外施肥 肥料种类的确定 3.2 施肥量确定 3 施肥时间的确定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定义: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 特点: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将非常显著。 三肥 无机肥料 化肥 有机肥料 单体肥料 (N、P、K) 复混肥料 有机肥 (农家肥) 绿肥 肥料 (一) 传统施肥方法 特点:把肥料施入土壤,补给作物最缺 的养分,通常是土壤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肥 料。一般根据施用时期的不同分为基肥、种 肥和追肥三种施肥方式及其相应的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 传统施肥方法 (二) 现代施肥方法 1. 喷施多元微肥 2. 喷施多功能叶面肥 3. 灌溉施肥:喷灌、滴灌 4. 二氧化碳施肥 现代施肥技术—— 喷 灌 果 园 草 坪 菜 园 肥料种类的确定 施肥量确定 施肥时间 施肥方法 植 物 土 壤 肥 料 生理酸性(碱性)肥料 养分元素的有效性 茬口 缺氮 缺磷 缺钾 缺钙 一、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 五、如何合理施肥 四、施肥的基本原理 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三、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 生育特点 内因 外因 (环境因素) 光照 温度 水分和通气条件(Eh) 酸碱度 离子浓度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光照是植物养分吸收与同化的原动力。 蒸腾作用 能量 酶的诱导和代谢途径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