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话题作文“节约”写作素材与指导及例文赏析
话题作文“节约”写作素材与指导及例文赏析
让节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引言】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健康地生活,节约地生活,应当成为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生活理念。
【来自生活深处的现象】餐饮浪费调查
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教育我们从小就要节约粮食的古诗还萦绕在耳边,但记者近日对一些饭店和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市餐饮界的浪费十分惊人。
餐饮浪费多之又多
昨天上午11点左右,在人民街一家规模较大的饭店,女服务人员介绍,一般一桌饭菜加上酒水费,至少300元以上,每桌近千元者大有人在。一位男顾客告诉记者,请朋友吃饭这样的水准只能算是“吃个便饭”,主要是图个彼此心情愉快,他表示如果吃不完也不会打包,一个大男人拎几袋剩菜太麻烦也难看,如果爱人跟着可能会打包。
这家饭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有一次8位客人点了16道菜,就餐后未将剩菜打包便扬长而去。她仔细清点了一下,发现大部分菜都剩了一半以上。她说现在一天倒掉的肉菜,够她家吃一个月了。记者又调查了一些饭店,发现餐饮浪费情况大同小异。
打包现象少之又少
记者在一家饭店看到,每个餐桌大都围坐三四个人,每桌五六盘菜,有的更多,还要配上三四瓶啤酒。顾客饭后离去时,餐桌上或多或少都剩有饭菜,个别菜才动了几下。饭店的服务员对此习以为常。“顾客在点菜时,你们是否会提醒顾客适量点菜呢?”一服务员说,一般不会,顾客有选餐的自由,有时候干预了,顾客反而不高兴。
在一家火锅店,记者注意了一下,这里顾客点的菜基本都能吃完,剩下的一点也打包带走。该饭店经理介绍说,顾客点菜的时候,服务员会介绍菜量,给顾客提出点菜建议,在顾客埋单的时候,他们也主动提醒顾客把剩余的饭菜打包带走。但是记者发现,像这样提醒顾客点菜适量和临走打包的饭店实在是很少。
原载《锦州日报》
浪费就在不经意间
损失的水
镜头一:记者走进教学楼,发现洗手间都用的是老式手压冲厕龙头,因年久失修,冲完水后开关已不能自动回位。每间厕所的水龙头都开到最大,厕所没人的时候也在不停冲水。
学生食堂,有三四个水龙头在白白流水,近看,不是水龙头坏了,而是没拧紧。学生们一边聊天一边洗碗,有的聊到兴起忘了关水龙头就走了。
在洗衣房,记者看到一盆要洗的衣服,水龙头大开着不见洗衣服的学生,等了十几分钟学生来了,他称刚才急着接电话,忘了关水。
镜头二:记者对某小区某单位宿舍20户人家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如下:刷牙不关水龙头的13户;洗澡涂香皂时持续放水的19户;洗衣服不用手搓只用水冲的14户。
记者在宿舍走廊尽头发现,一根锈烂的水管正嘶嘶地喷着水。一位姓李的居民说,几个月前就这样了,没人过问没人来修,每天从管里喷出的水,够几家人夏天洗衣服用了。
宿舍大门外玉林正街正在修路,路边一根长长的水管正在白放水,记者提出疑问,负责人说:“反正待会儿还要用,懒得跑那么远去关水。”
损耗的电
出早操时,宿舍里的学生都到操场去了,可灯未关;早自习前,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学生的教学楼内灯火通明;上午光线充足,可教室里所有的日光灯都亮着;中午,教室里有少数几个学生午休,灯一盏不落地亮着;晚上,学生宿舍里,电视、电脑、音响等电器同时开着。当记者问到这样大肆用电会不会超支时,一位叫黄兴的同学说:“嗨,这样算是节约的了,其他寝室每学期都超支一两百、两三百,正常得很。”
——原载《四川日报》
【针刺文】正视告别“地大物博”的启蒙教育
吴学安
不久前,在上海市召开的一个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一位政协委员指出“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该改成‘地大物不博’”。为此,他建议:将“地大物博”请出中小学课本,代之以“地大物不博”,让一些触目惊心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取而代之,倒可以让孩子们更冷静、更客观地面对中国资源问题。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们在描绘伟大祖国时,都习惯于骄傲地使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字眼。中小学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一直是这么教的,考试卷上也一直是这么出题的。
中国以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不能说不大;说物博,也有充分的理由,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矿藏资源在咱中国都能找得到,有些储量还相当丰富。但领土再辽阔、物产再丰沃,一旦除以庞大的人口分母,既不能说“大”,更不能谓之为“博”。所以,当有人对中国“地大物博”提出质疑时,就引起大家的共鸣,这说明人类对于“地大物博”的启蒙教育早已有所反思。
“地大物博”作为一种财富观,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创造力。记得一位哲人说过,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勤奋和执著。一个民族若长久趴在“地大物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