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学术论文——十二个教授纵横谈.doc

怎样写学术论文——十二个教授纵横谈.doc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写学术论文——十二个教授纵横谈精要

。 怎样写学术论文 一、谈谈写论文 (本文系王力先生一九七九年九月给研究生讲的一次课的记录,由张双棣整理。) 王力 研究生的任务不单纯是接受知识,而且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研究生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写论文。所谓写论文,就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记下来。研究生学习三年,第二年写一篇学年论文,第三年写一篇毕业论文。最好是写学年论文时就考虑毕业论文的题目,把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毕业论文就是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写得深入一些、细致一些。当然毕业论文也可以另立题目。不过,如果考虑好自己的方向,还是一致起来更好。我们对研究生写论文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要求你们在作研究生的时候写出一部大著作,我们不打算这样做,这样做不但不会有什么好效果,反而会有很不好的效果。我们现在要求研究生写论文,就是要他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写论文的方法将来你写书也还是这个方法。掌握了方法,将来你写什么都可以。下边我想谈三方面的问题: 1、论文的选题;2、论文的准备;3、论文的撰写。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论文的选题。 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两年写一篇很大的论文,写不下来;就是勉强写下来了,也写不好。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拿字数来说,学年论文在万字左右,毕业论文在两万字左右也就可以了。不要求写长文章,不但不要求,而且反对长篇大论。照我所知,在外国大学里,博士论文,一般也就相当汉字两万字左右,他们也是反对写大本的书。在这两万字当中,讨论问题要深入,深入了就是好文章。好到什么程度?就是要好到能作为中国语言学的好文章流传下来。这叫做小题目做大文章。最近一期的《中国语文》上,头一篇文章是周定一同志写的,题目叫《所字别义》。“所”字的一种意义,别人不注意,没有讲到,他从现代北方话一直追溯到宋代,甚至追溯到先秦,写得很深入。这种文章值得提倡,就是要写这种文章。大家知道,王引之写的《经传释词》是一本好书,他拿一个一个虚词来讲,每个虚词的解释独立出来都是一篇论文,有几个虚词讲得好到没有法子形容了。比如他讲“终”字,总计不到一千字,讲得很透彻,证据确凿。看了他的解释,我们不但知道了虚词“终”是什么意思,而且也学到了他的科学方法。所以说小题目可以写出大文章。 论文的内容,就汉语史来说,分三个方面,语音、语法、词汇。拿语音来说,也是应该选小题目,不宜选大题目。如果我们写一篇文章,叫做汉语语音的发展,那一定写不好,题目太大了。前两天我看见一篇文章,是加拿大一位汉学家写的,讲的是汉语唇音轻化的问题。这个题目够小的了,他写了有六十七页,写得很有内容,讲得很深入,就是要选小的问题,专谈一个问题,谈透了就是好。这两天也看了唐作藩同志的一篇文章,他从《正音 言》这本小书中归纳出了十六世纪的韵母系统,题目小,我们赞成。还看到杨耐思同志的一篇文章,叫做《近代汉语m尾的转化》。收m尾的转化为收n尾,如“甘”本来念〔kam〕,后来念〔kan〕,这是转化问题。他这篇文章就专谈m尾的转化问题,我看他也谈得很透。就是应该这样,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语法方面也是这样,比如高本汉有一篇文章,讲《左传》里“於”,“于”,两个字的分别。《左传》里“於”“于”两个字都有,它们的用法有什么区别呢?高本汉作了研究。我们也可以研究关系宾语,它不是直接宾语,又不通过介词。杨树达说是省略了一个“于”字,其实不是省略,本来就有这种语法,不用“于”字,直到《红楼梦》还有“雪下吟诗”的说法。《史记》中这种例子特别多,我们可以做一篇文章专谈《史记》中这种所谓省略“于”字的情况:在什么情况下用“于”字,在什么情况下不用“于”字。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汉语被动句的研究,代词的研究。在词汇方面也可以考虑连绵字的研究。连绵字的研究,前人搞了,但他们都研究得不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音韵学知识,不从古音看连绵字,讲得不透,也不会讲透。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大了一些,不过也可以考虑,这就是双音词的发展的问题。原来我们主要是单音词,后来双音词越来越多,怎么发展到现代那么多双音词?整个发展道路是怎样的?这很值得研究。不过这个题目是大了一点。 其次谈谈论文的性质。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论文,一种是解决汉语史中的某一个问题,另一种是提出问题,综合前人研究的结论。最近我看见一篇文章,一个日本人写的,他讲到中国音韵学家对上古声调的看法,到底先秦有几个声调,是段玉裁所谓上古没有去声呢?还是江有浩所谓上古实在有四声呢?还是王国维所谓上古有五声、黄侃所谓上古只有二声呢?他把各种说法都讲得很清楚,自己并没有提出一个结论。这样做我看也很好,把问题摆出来了,说明汉语史上这么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这种文章也是可以做的。最近看见吕叔湘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说,提出问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