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族人头颅颞骨岩锥的CT测量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汉族人颅骨岩锥的解剖结构,为针对汉族人的颅骨岩锥X线投照技术提供依据。 方法 :在常规头颅CT数据库中选择242例正常并且无畸形的样本,用SSD重建后测量岩锥与头颅正中线之间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颞骨岩部轴位的标准投照位置和图谱中所描述的45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头部颞骨岩部轴位投照技术应以岩锥与头颅矢状正中线之间的夹角55度±5度设计较为合适。
【关键词】 岩锥 螺旋CT 表面覆盖重建(SSD) 测量
X线投影测量技术于1931年由Broadbent和Hofrath分别提出,从那以后,X线投影技术一直是娇形领域正常牙颌和颅面部形态、结构 研究 的重要手段之一[1]。不同人种之间存在颅骨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别。本研究对242例汉族人正常头颅CT扫描样本,运用表面覆盖重建(SSD)技术,对汉族人颅骨岩锥的形态结构进行测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近期日常CT检查数据库中,随机筛选出242例成年汉族正常头颅CT资料。要求体位正,左右两侧对称,头颅外形无畸形,颅内无较严重的实质性病变。其中男性143例,女性99例,年龄19~80岁。
全部样本均使用SIEMENS Volum Zoom 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40千伏,380毫安,准直5毫米,扫描层厚5毫米,螺距4;重建间隔5毫米;图像工作站:3Dvirtuoso 软件版本VA31(R2.6)。
1.2 方法
用多平面重组方式重建矢状位容积图像,于头颅前后径最大处利用切割技术除去颅顶部分,然后进行表面覆盖重建(SSD)。在重建后的表面覆盖重建(SSD)的横断面图像中,以矢状正中线为基准线,测量岩骨棘与基准线之间的夹角。
2 结果
所有242例样本中岩锥与头颅正中线之间的夹角46~50度的34例,占14%;51~55度的124例,占51.2%;56~60度的76例,占31.4%;61~65度的7例,占2.9%。无1例小于45度。
用统计学处理:P=1/5,N=242,fe=242×1/5=48.4经 计算 :χ2=128.57,df=5-1=4 查χ2表,df=4时,得X20.005=14.9 故χ2χ20.005 P0.005
3 讨论
人类的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存在着种族差异,人类学家把这种差异作为人类主要的体质特征之一 应用 于种族的划分[2]。最初正常的X线头影测量标准是建立在白种人样本的基础上的。在临床工作中有些学者发现,使用白种人的X线头影测量正常值对其他种族患者进行诊断和设计往往出现偏差,矫治效果也难以得到患者的认同。1951年Cotton[2]应用Downs 分析 法对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的正常牙颌样本进行 研究 后发现,不同种族的正常牙颌个体之间的颅面形态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白种人的正常值不适用于其他的人群。此后,许多学者对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正常人群进行了X线头影测量比较研究,同时建立了各自的正常值和标准差[4]。关于 中国 大陆的正常牙颌汉族人X线头影测量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傅民魁[1]对144名正常中国人的研究,在研究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正常值和标准差的同时,与美国白种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人的牙颌、颅面形态结构与白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上下颌骨长度和高度均小于白种人,中国人的无论在骨骼型或牙型方面中国人均表现出前突的颅面结构特点。
由于汉人与白种人颅面结构的不同,颅骨岩锥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1.3项下所叙述的 方法 对242例汉族人的颅骨样本进行CT测量,结果与付民魁等“中国人颅面形态结构与白种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结论相吻合。所得到的数据表明汉人岩锥与头颅正中矢状线之间的夹角为46~65度,其中50~60度为200例,占82.6%。与颞骨岩部轴位的标准投照位置和图谱中所描述的45度[5]存在明显差异。
正常中国人面颅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早期的X线检查技术编写始于50年代,比较的系统的X线检查技术学出版于1962年[5]。本研究表明,在颞骨岩部轴位的X线投照中采用头颅矢状面(健侧)与暗盒成55±5度比较符合汉族人颅面结构的特点。
【 参考 文献 】
1 傅民魁, 田乃学.X线头影测量 理论 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
2 Cotton WN, Takano WS, Wing MW, et al. Ten Downs analysis applied to three other ethnis groups, Angle Orthod , 1951 ,2 (21) :213.
3 陈晓娟,谢以岳.颅面形态的种族差异.口腔正畸学杂志,2000,3(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红旗杯”竞赛总题库-4班组长计划管理能力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物业管理实务练习题物业的承接查验(三).pdf VIP
- 食品配送行业货物运输质量保障措施.docx VIP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培训考试试卷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地下室金刚砂地坪施工方案.docx VIP
- 2025年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红旗杯”竞赛总题库-2班组长成本绩效管理能力考试题库(附答案).docx VIP
- 轨道交通收益权质押价值评估研究--以xx市地铁x号线为例.pdf VIP
- 5. 国威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方案V1.5.pdf VIP
- 中国AIGC应用全景图谱报告.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