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地黄的应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摘要】生地黄一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参与组方12方次,其中参与汤剂组方7方次,在这7个汤方中生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了2斤,炙甘草汤中用了1斤,百合地黄汤中用了1升,即使在金匮肾气丸中,生地黄用量也高达8两,其数量明显大于方中其他药物的用量,这种重用生地黄配伍组方 治疗 急病杂症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生地黄中药 [别名]苄(《尔雅》),地髓(《神农本草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怀地黄(河南),蜜罐花根。 [来源]生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色黄,质重下沉,故名。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我国大部地区皆有生产,主产于河南温县、博爱、武陟、孟县、泌阳等地。一般以河南产量大、质量好,为四大“怀药”之一。多为栽培,也有野生。 [采收炮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或“干地黄”。切厚片,生用。 [商品规格]鲜地黄以粗壮、色红黄者为佳;干地黄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按《 中国 药典》(199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总灰分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2.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1、[药性]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2、[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3、[应用] 3.1热入营血、斑疹吐衄本品甘寒质润,苦寒清热,入营分、血分,为清营、凉血、止血之要药。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神昏舌绛,常与水牛角、玄参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营汤;若血热妄行,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常与水牛角、赤芍、丹皮配伍,如《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若血热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血色鲜红,亦可与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配用,如《妇人良方》四生丸;若血分热盛,吐血脉数,又可与牡丹皮、焦山栀、三七等配伍,如《医学心悟》生地黄汤。 3.2阴虚内热、潮热盗汗本品甘寒质润,入肾经,又能滋阴降火。 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邪伏阴分,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常与鳖甲、青蒿、知母等同用,如《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若阴虚火旺,盗汗不止,多与黄柏、黄芪、浮小麦等配用,如《景岳全书》生地黄煎;若劳瘵阴虚,骨蒸劳热,可与丹皮、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古今医统》地黄膏;若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常与人参、茯苓、白蜜同用,如《洪氏集验方》琼玉膏。 3.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本品甘寒质润,又具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之效。用于热病伤阴,口干咽燥,烦渴多饮,常与玉竹、麦冬、沙参同用,如《温病条辨》益胃汤;用于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多与天花粉、黄连、藕汁等配用,如《丹溪心法》消渴方;若暑热伤阴,肾水不能上济,而口渴引饮,则与黄连、乌梅、阿胶等同用,如《温病条辨》连梅汤;用于阴虚内热的消渴证,口渴多饮,可与山药、黄芪、山茱萸等配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滋膵饮;若温病伤津,大便燥结,咽干口渴,常与玄参、麦门冬同用,如《温病条辨》增液汤。 4、[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5、[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胸膈多痰者慎用。 6、[鉴别用药]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两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的功效。但鲜地黄苦重于甘,其气大寒,清热凉血作用较为突出;而干地黄甘重于苦,益阴养血功效较佳。故急性热病,热入营血,以鲜者为好;慢性阴虚内热的病证,以干者为宜。 7、[药论] 7.1《神农本草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7.2《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呈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 7.3《本经逢原》:“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7.4《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地黄,专于补血,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古方只有干地黄、生地黄,从无用熟地黄者。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