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格律课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体诗格律课案

近 體 詩 格 律 一、格律的基本概念 汉语诗歌的格律包括韵律和声律两部分: (一)韵律:利用固定位置(句尾)相同元音的重复造成对称感,叫押韵(叶韵)。 (二)声律:利用声调高低的错综交替,造成和谐感,叫节奏(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声高而长,上、去、入声低而短,故统称为“仄声”) 韵律较简单,自发成分更多些;声律较复杂,自觉运用的成分更多些。后世诗歌用韵的各种格式,在《诗经》中便都已出现了,直到唐代近体诗也并未超出这个范围,只不过限制严格罢了。至于声律的运用,在六朝以前的诗里是极不明显的,偶见合于声律之作只能视为暗合。声律的自觉运用,肇自齐梁新体诗人,到唐代才形成一套完备的并且是普遍采用的格式,并因此建立起一种新诗体——近体(又称今体诗、律诗、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最终确立定型,从此诗歌分为古体与近体两大类。近体不但讲究声律,韵律的规定亦远比古体严格,故后世所谓诗律主要就指近体诗格律。只要掌握了近体诗格律,又明白古近体的区别,古体诗的格律也就不辨自明了。 声律是近体诗格律的核心。 二、古体与近体 古体系相对近体而言,唐代以前的诗,除了处于尝试阶段的齐梁新体诗外都属于古体;唐人及后世所写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亦属古体。 古体与近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句式 1、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五、六、七及杂言均可;近体只有五言与七两种。 2、古体每首句数亦无规定,少则两句,多则上百句;近体正体八句,绝句四句,排律(长律)不限。 (二)韵律 1、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即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用一个韵,不能换韵。 2、古体可偶句叶韵(押韵),亦可奇句叶韵;近体仅偶句叶韵,奇句除首句可叶可不叶(五言首句不入韵者多,七言首句入韵者多)外,其余均不可叶韵。 3、古体可用平声韵,亦可用仄声韵;近体仅用平声韵,仄韵近体罕见。 (三)声律 古体不讲究声律,近体讲究声律,此为古近体区别之关键。需要说明的是,唐近体形成以后,人们写古体有时也讲究声律,但并不严格,并无一套普遍遵守的规律。以下各节,便都是讲近体诗声律。 三、律句 大约在元代以前,汉语的四个声调为平、上、去、入。其后中原一带声调发生变化,即“平分阴阳”(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入派三声”(入声消失,“派往”平、上、去三声)。元代以后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即现代汉语所谓“北方方言区”)进入汉语发展的现代语音时代。后人作近体诗通常是以唐宋时代的语音为基础的。 近体诗基本上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因此五言诗基本句型为: 1、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2、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在诗句搭配中,还需要平起仄收或仄起平收句型,因此又派生出两种: 3、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4、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五言无论怎样变化,皆不超出这四种句型(另有一种特殊句型,放在后面说)。在五言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两个音为一个节奏单位),就变为七言句: 1、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3、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4、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七言诗无论怎样变化,皆不超出这四种句型(另有一种特殊句型,放在后面说)。 律句声调变化的规律主要表现在逢双的音节上。逢双严格,逢单灵活,这一特点不仅贯穿于律句本身的声调变化,而且也贯穿于律句搭配成诗所依据的粘对规律。 四、律句的粘对 律句搭配成诗,各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各4种格式,共16种。各种格式依据粘与对的规则搭配。粘,指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对,指同一联上下句之关系。可概括为口诀如下: 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相对相反,相粘相同。 相同与相反,均就平仄而言。“对句相对”: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邻句相粘”,近体诗两句为一联,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上句即为“邻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所谓邻句相粘(平仄相同),并非完全相粘,而主要是逢双音节相粘。为何不完全相粘?因为第三句不入韵,首尾须是仄声(除首句外,奇句首尾音节必须是仄声),所以不可能与第二句(首尾音节必为平声)完全相粘,如上所举,五言第三句只能用平起仄收句(不能用平起平收),七言第三句只能用仄起仄收(不能用仄起平收句)。 与此相类,所谓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