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有无之境书评课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来有无之境书评课案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書評: 字數最多版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陳來 人民出版社 北京1991年3月第一版 杜保瑞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陳來先生近作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是近年來討論陽明學的力作,一如他個人在朱熹哲學研究一書的成就一樣,兩書之問世,都堪稱中國人世界中處理同一主題裏的第一流作品之一。我們有幸即刻拜讀該書,獲益良多,不僅對陽明學若干特出議題獲得清析的觀察視野,也對中國哲學理論討論的方法有著極大的收益。能提出新穎的處理中國哲學的方法以及對於中國哲學問題的清析剖析能力,這兩者也一直是陳來教授學術作品中的特色。近年來,由於資訊的開放,使得我們對於中國大陸學者在中國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愈益熟悉亦愈加肯定,我輩有志發揚中國哲學之海內外哲學工作者,已預見未來共同工作的契機浮現,著實令人快慰不已。 從考據的嚴謹與資料的紮實來看本書章節的編排,陳教授寫作的方式是透過卡片的編列之後,把相關的主題併於一章中作細節的討論,隨順著閱讀的心得所併發的理解逐條寫來既清析又細膩,至於不同族群的陽明學資料之先後次序的排列方式則是依其理解的切入點與本書對儒學發展上的主軸主張而作的編排,陳教授以其朱子學的奠基學養而找到切入宋明諸儒體系關鍵的問題作為起點,即功夫與本體問題的核心──心與理問題。然後再帶出對於心與物、心與性以及知與行問題的處理,而為了最終歸於「有無之境」的討論,故必須先處理能將有無問題的討論帶入焦點的「四句教」問題,即良知與致良知一章,在良知章後才進入有無問題、境界問題、功夫問題等全書最重要的歸結處。而在進入致良知問題之前當然要先處理大學八目中在致知之前的誠意與格物的問題。從這樣的章節編排看來,我們可以發現陳來教授的陽明學研究,一方面是以他的思路主軸,即從有至無之境界的陽明學發展為表達重點,(也是我們後面將要討論的主題)。另一方面他也仍需顧及陽明學其它重要的討論主題,故而研究性的寫作特質極明顯,所有立論都是扣緊資料說話,確實獲至極可觀的成果。 陳教授本書主要成果有兩方面,一方面全面地解讀了王陽明哲學理論的諸多重要主題,作了詳細且精確的疏解工作,一方面以有無之辯作為詮釋陽明學成就的主要分析軸心,提出陽明學之成就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意義。我們對於陳教授的第一意義之工作表示多方面地肯定,但對於處理陽明學在宋明儒內部理論系統中的發展意義而言,尤其是將之放在儒釋道三家中的哲學史上的意義部份則有若干意見願提出討論,本文即將對此一問題提出若干觀點,企圖指出陳教授對陽明學在吸取佛道智慧的成果之判定上,固然完全掌握住陽明自身之本義,但對道佛兩家而言仍是不公,我們並不是認為陳教授對陽明學的大體上的理解有問題,而是認為陽明自身對道佛的吸收與消化是有隔閡的,而陳教授並未予以指出,並且在這一點上,陳教授卻也完全站在陽明的立場上作出結論,故而我們的意見其實是同時對陽明與陳教授提出的。 此外,陳教授於書末附上的另一篇文章<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主要是處理宋明儒學家在靜坐功夫上的體驗與理論問題,由於文中所論與本文中的道佛之境的題目極有關聯,在討論完陽明學哲學成就的意義判定之後,應該可以對此文中若干問題有所新解,故而亦將一併討論於後。 以下我們將先說明陳教授在「有無之境」書中的理論舖陳,隨後提出我們的討論觀點,再進行關於靜坐問題的討論。 一.陳教授於「有無之境」書中所完成的論點及其理論之進程。 ~z1 陳教授研究陽明學的成果,歸根結底,要指出陽明學是在宋明儒的理學發展的內在線索中獨能融會儒釋道三家的哲學精華,根本地為儒學建構出在本體論與境界論上最融通的理論結合的儒學家。 陳教授在理論進行的架構中,給出了儒釋道三家的基本型態定位,他認為儒家是本體論上的「有」的哲學體系,功夫論與境界論上是「有我」的思想內涵,而道佛兩家則是境界論上「無」的哲學體系,這「有」與「無」的結合是宋明儒學史上最重要的爭辯核心問題,而陽明卻獨能在謹守住儒家「有」的本體論的基礎上,還能在境界問題上吸取道佛兩家的「無」的智慧,而完成「以有為體,以無為用」的理論的融會,成為處理儒學內部爭議的一套新起的哲學體系。 為處理此一主軸問題,陳教授也明講了他是主要從功夫論與境界論的角度來處理有無之辯證問題,而主要的不是本體論的進路。因此他也沒有追究道佛兩家本體理論的問題,而直接對三家的境界論進行是否合匯的討論。 陳教授在進行理論的細部推演時則包括下列諸項: 1.宋明儒學從朱熹到陽明的發展,是理學向心學的轉向,這是類似於西洋哲學從理性主義到存在主義的發展。意義在於儒學至此將更注重作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