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小儿泄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治疗小儿泄泻

一、概述 [定义] 泄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变稀为特点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 泄: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医旨绪余·泄泻辨》:“愚谓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本病首载于《内经》,称本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论述全面,这后世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提出“下利”之病名,包括泄泻与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唐宋以后正式提出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导致泄泻。 秦汉——《内经》:称“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病因有风、寒、热、饮食起居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宋·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喜则散,怒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气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提出情志失调病因说。 小儿泄泻的早期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记有“赤利候”、“冷利候”、“久利候”等。 明·张仲景《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利水治泻,习惯称为“利小便则实大便”。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具实用价值。 《活幼口议-小儿泄泻》则指出:“除疳泻为虚热泻,余皆脏腑虚寒怯弱得之”。 《幼幼集成-泄泻论治》认为:“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泻证门》提出“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飱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的关于小儿泄泻病因和治法。 [证候特征] 泄泻以大便清稀为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甚如水状;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常兼有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等症状,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等形成脾虚湿盛而致泻。 暴泻多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泻下量多,多为外邪所致。久泻则起病缓,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常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而成。 二、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脾虚湿胜。 “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 “无湿不成泻(《医宗必读》)。”“脾土强者,自能制湿,无湿则不泄。若脾土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记载:“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明确指出泄泻在脾。 “至于肝郁乘脾,肾虚无能助脾而致泄泻者,虽与肝肾有关,倘若不累及于脾,亦无泄泻之疾。”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理属性:有寒、热、虚、实之别。 急性暴泻-湿邪伤脾,或食滞生湿,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病属实证。 慢性久泻-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病因病机 (一)实-湿胜 1.感受外邪:(以湿邪最多见)以湿邪为主,长夏多湿,或久住湿地,或汗出入风,加之感受寒邪,导致寒湿困脾,寒主收引,湿性重浊下行,清浊不分,大小肠化物传导失职,而致泄泻。风邪夹寒湿,暑湿,侵袭肺卫,由表入里,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发为泄泻。 2.饮食所伤:暴饮暴食,或嗜食肥甘,导致湿从热化,湿热下迫于大肠,而致泄泻贪凉饮冷,或饮食不洁,导致湿从寒化,寒湿困脾,脾运受困,清浊不分,而致泄泻。 病因病机 (二)虚-脾虚 3.脾胃虚弱:小儿脾长不足,长期饮食失调,或久病不愈,脾胃虚弱,不能运化受纳水谷,水精反成湿,谷气反成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 4.脾肾阳虚:先天禀赋不足,脾肾未充,或后天调护失宜等均可导致脾胃受损,继而脾损及肾,肾气不足,肾阳受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病因病机 虚实之间,往往相互转化,如暴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致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遂成久泻;久泻伤脾,易感湿邪,或饮食所伤,亦可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挟实之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