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王明珂系列专著的几点思考
对王明珂系列专著的几点思考 [摘 要]王明珂教授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名的从事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研究的历史及人类学者。从1997年第一本学术专著《华夏边缘》问世之后,到2008年短短的10来年间,又先后出版了《羌在汉藏之间》(2003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2006年)《游牧者的抉择》(2008年)三本巨著,可谓硕果累累,把关于华夏边缘及族群认同理论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本文对其系列专著作一简介,并做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王明珂;系列专著;简介;思考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65 ― 03
一、王明珂及其系列专著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期间师从管东贵先生,学的是中国上古史。1987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光直先生。在哈佛求学期间开始接触人类学,在此期间学到的一些人类学知识对其影响可谓深刻,对其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关于华夏边缘及族群理论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曾任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2000―2004),现为该所研究员
自1994年开始,十几年来王明珂几乎每年都行走在川西羌族村寨中,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在多年的酝酿和积累下,再加上史学出身及在哈佛求学时的人类学功底,终于在1997年出版了《华夏边缘》〔1〕,以“族群边缘”研究为中心,并衍生出族群认同理论、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及概念,开启了他“从边缘看华夏”的一系列研究。在沉寂多年之后,在2003年出版了《羌在汉藏之间》〔2〕 ,继续从华夏边缘的角度,论述羌族。透过羌族如何建构自己的历史,王明珂反思并检视传统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叙事文化影响下的华夏历史书写。时隔三年之后,在羌族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又出版了《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3〕 ,把视线从川西羌族一隅扩大到整个华夏边缘,并与前两本著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延续性
之后,王明珂并未就此止步,又在此族群边缘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到早期游牧社会的形成与构成当中,视角由川西地区扩展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部族。分别详尽考证和阐释了华夏边缘的三个主要群体――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以及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和乌桓的不同地理环境、政治社会组织、游牧经济形式及与汉帝国之间围绕争夺生存资源不断竞争的互动关系。于是紧接着就有了2008年出版的《游牧者的抉择》〔4〕 这本专著。此专著继承了拉铁摩尔的“文化生态学”和巴菲尔德游牧社会“分枝型结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发展。姚大力先生认为,“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择》与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狄宇宙的《古代中国及其强邻》,一并被视为20年来以新的理论视角描述长城内外的重要著作。”〔5〕 可见这本著作的影响力
二、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当今历史学研究的突破和出路何在
传统的史学研究大多注重对中原汉族及王朝更迭的政治史的研究,以时间的先后及王朝的更替为切入点,注重汉族中心主义及中原核心的史观,研究对象也大多拘泥于王侯将相。长久以来一脉相承,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王明珂的这一系列专著在研究视角上,提出与以往研究完全相反的“从边缘看中心”的华夏边缘理论。正如他自己所说,“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这个图形。”〔6〕 比喻虽然简单,却可以使我们一目了然,看到边缘研究取向的实质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史学学者也无非是扎根于对史料的考证和再考证,在中国古代以《史记》为范本的《二十四史》再加上先秦的四书五经及诸子著述,一种统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史书书写及研究范式,无数的学者视其为经典和不可更改的真理。也就是王明珂在书中所提到的“典范历史”及“模式化情境”。直到近代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来研究历史,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才稍稍有所改观,除了重视传统所谓的正史史料,也开始重视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但对其他一些近代西方兴起的新型学科如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理论知识却仍然有相当大的抵触。也就是王明珂在羌族研究中所说的“典范羌族史”书写规范的由来。以至于同样是近代史学界巨擘的顾颉刚和傅斯年在对待这一问题时就有相当大的见地。我们都知道顾颉刚著名的《古史辩》及其中所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成为当时“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而傅斯年却觉得顾颉刚专注于对古籍剥离式的解读为主的古史辨派与传统史学研究的宗旨相左。在西学的影响下,史学研究的转向应该是尽力寻找新的材料,用新方法研究新材料。这固然有助于拓宽史学的研究范围,但同时又有忽视传统典籍的不足,正如傅斯年自己所说:“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