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襄阳老龙堤的前世今生.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江襄阳老龙堤的前世今生 汉江又称汉水,古也称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是孕育中华文化的重要河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水,发祥于汉中。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水、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丽色彩与中原文化尤其是汉水文化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汉水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襄阳,是汉江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是充满魅力的“东方莱茵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江与襄阳,在悠悠万世的中华文化尤其是汉文化史上相得益彰。从人类文明角度看,襄阳无疑汉江文化所孕育的一座重镇、一枝奇葩。在襄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先后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诸葛亮文化、古隆中文化、城池文化、岘山文化、老龙堤文化······这些灿若星河的文化传承,说到底是汉江文化的产物和支流。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遗存,且不说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和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隐居地――水镜庄,也不说亚洲最宽的襄阳护城河和有“华夏第一城池”美誉的襄阳古城,更不提巍峨壮观的昭明台和百龙飞舞的襄阳王府绿影壁,单说至今依然拱卫襄阳安全的大型水利工程――老龙堤。 一、老龙堤的“前世渊源” 老龙堤位于襄阳古城西,汉水右岸,西起万山东麓,东至襄阳夫人城下,古号称“十里长堤”。遥望老龙堤,逶迤蜿蜒,仿佛一苍龙横亘汉江与襄阳城之间,忠诚地守护着襄阳古城;俯瞰老龙堤,犹似矫龙戏汉水,闪展腾挪,与现今跨越式发展的襄阳相得益彰;近观老龙堤,岸绿水清,好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老龙堤历史悠久,始建于哪朝哪代,至今已无从考证。最早的说法,是大禹当年治水的时候帮助修筑的,这样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襄阳府堤考略》:“考襄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这是有史可考证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襄阳老龙堤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距今也有3600多年。 “老龙堤”命字的由来,在襄阳民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版本一,清末襄阳名士、翰林院编修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中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是老龙传授人们筑堤之法,因此命名“老龙堤”。 版本二,传说在几千年以前,汉江襄阳段经常泛滥成灾,当地百姓民不聊生。为了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日夜堆土筑堤,可就是屡堆屡垮,屡垮屡堆,就是筑造不起来河堤。一天,一个过路的道人目睹此情此景,摇头不以为然,遂解开腰上盘系的草绳,踏着祥云,把绳索一端拴在万山半腰处,一端钉在夫人城墙上,指挥百姓沿草绳垒土筑堤,河堤终于修筑起来了,桀骜不驯的洪水变得温顺了。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的草绳其实是一条老龙,“老龙堤”由此得名。 版本三,相传汉江襄阳段年复一年遭受洪涝灾害,修好的河堤,又被洪水冲垮了,房倒屋塌,水逼人退。玉皇大帝巡视时看到襄江沿岸一片狼藉,人们奔走号哭,急派镇河神来襄阳察看大堤。镇河神化作一白胡子老头,把手中的龙头拐棍往地下一掷,那拐棍立马变成了一条老龙。白胡子老头从乾坤袋中拿出一枚铁钉,化成一根铁桩,将龙头钉在襄阳夫人城脚下;他又铜锁把龙尾拴在万山半腰处,然后让全城的老百姓往龙身上堆土,不一会儿河堤修好了。人们镇住大堤下的老龙,就在龙尾巴万山半腰处修了座保堤寺,在堤中间盖了座老龙庙。从此以后,河堤再也没有垮过,人们就叫它“老龙堤”。 千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不断修缮加固,老龙堤才得以像磐石一直护卫着襄阳古城,抗御肆意暴虐的洪水,与襄阳古城墙一起构筑了“铁打的襄阳”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清朝乾隆年间襄阳知府陈锷修纂《襄阳府志》载:“三国时期胡烈为襄阳太守,筑堤以抗洪,是为堤所自始。”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老龙堤原为土堤,抗洪能力很低,守襄阳的官员莫不以堤为要务。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巡道陈绍儒、守道雷贺作东西两堤,西堤就是老龙堤,襄阳夫人城以东是东堤。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巡道徐学漠增筑老龙堤。据《襄阳府志》记载,“迨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堤又大决,坏城郭。巡道杨一魁乃建议自万山下起,东至长门,合筑长堤,甃以石,高凡三丈,厚五丈,仍名曰老龙堤。檄知府万振孙、通判张拱极董修。计甃石共长十里三分。自是,汉水与檀溪如为堤隔,不复相通矣。”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