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平 平辨证 发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四平 平辨证 发热

六、少阴表证 2002年7月27日:服药一剂得汗,恶寒解,头身痛除。昨日午后体温37.1℃,身有微热感,他无不适。 脉舌如上,阳仍未复,予益气温阳。 生茋12g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草7g 当归12g 柴胡8g 升麻5g 炮姜5g 炮附子12g 四剂,水煎服 药后热退,已无不适,脉尚弱,嘱服补中益气丸半月,以善其后。 六、少阴表证 按:阳虚之体,虽于暑天,因贪凉饮冷,亦可感寒。脉弦细涩无力,乃阴脉;寒热无汗,头身痛,仍寒邪闭郁,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二诊尚有微热者,非外感余热未尽,因脉仍弱,故此微热乃阳虚易动而热,故予温补。 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散寒,可用于三种情况: 一是太少两感,表里双解; 二是寒邪直入少阴; 三是阴虚寒凝,纯虚无邪者。 六、少阴表证 具体而言: 一是阳虚,寒束肌表者,此方温阳散寒。 二是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而不在表,见阴冷阴缩,小腹寒痛,四肢厥冷,头痛等。附子温阳;细辛启肾阳,散沉寒,且引麻黄直达于肾,散直入于肾经之寒达于肌表而解。 三是纯为阳虚阴寒凝泣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仍然可用,此时用麻黄,已非散客寒,而是发越阳气解寒凝,伍细辛之启肾阳,相辅为用,鼓舞阳气之升发布散。所以,纯阳虚者,此方亦可用,此时麻黄、细辛量宜小。 七、气虚外感 尹某,女36岁 1991年5月27日初诊:七年前绝育,未能复原,常感冒,咳嗽,烦劳汗出受风,发热38.7℃,恶风,自汗,头昏沉,鼻塞,气短心慌,脘腹胀满不欲食,目矇,白带多,便可。血压 90/60mmHg 脉沉濡缓。舌淡苔白 证属 中气不足,卫外不固,风袭肌表 法宜 益气解表 方宗 补中益气汤加味 七、气虚外感 生茋12g 党参10g 白术9g 茯苓12g 炙草6g 当归10g 陈皮7g 半夏9g 升麻6g 柴胡9g 葛根12g 生姜5片 三剂,水煎服。一日三服 1991年5月29日诊:发热、恶风已除,尚感胸闷、气短。舌脉同上,此胸阳不振。 上方加桂枝12g,干姜6g 六剂,水煎服。而愈。 七、气虚外感 本例虚人外感,脉濡缓,舌淡苔白。发热恶风,自汗,头昏鼻塞,乃风邪外袭;心慌气短乏力,脘腹满不欲食,且脉沉濡缓、舌淡,乃脾虚中气不足,故以补中益气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虚证尚有阴阳气血之分:阳虚气虚者,脉沉无力,气虚见头昏心慌、气短无力等虚象;阳虚见虚寒之象;血虚者,脉细无力,除血虚不濡、不华之象外,多兼气虚之象;阴虚者,脉细数,见虚热之象,此乃大要。 八、真热假寒 刘某,男,79岁,铁路退休工人 1982年1月3日诊。两个月前,因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而住院。初以为外感,治疗未效;继之胸片发现肺部阴影,以肺炎治疗未效,又经9次查痰,7次发现癌细胞,并经气管镜检查确认为肺癌。因治疗无望而转回家中。诊时仍高热39.3~39.8℃,身热而畏寒肢冷,踡卧,口中干热如开水烫,渴喜冷饮,且一次食冰糕二支,觉得心中舒服,咳嗽痰多,呕吐,胸闷气短,大便干结,神识尚清,面色黧黑而两颧浮红,舌淡暗无苔且润,脉数大按之虚。此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予参附汤:红参10g 炮附子12g 干姜5g 白术10g 山茱萸15g 另用吴茱萸面,醋调敷足心。 八、真热假寒 1月5日二诊:服上方2剂,身热竟退,尚肢冷畏寒踡卧,口已不热,且畏食冰糕;仍咳嗽多痰,便干。两颧红色已消,脉尚数已不大,按之无力。此浮阳已敛,虚寒本象显露。仍予温阳救逆,引火归原。 红参10g 炮附子12g 肉桂6g 干姜6g 山茱萸15g 肉苁蓉15g 炙甘草6g 此方进退连服15剂,春节后已可背上马扎,自行到大街上晒太阳。 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 治疗发热经验 李士懋传承工作室:王四平 一、李老对发热的认识 (一)概念 关于热的概念,中西医有别。中医之热,是指一组特异症状,如身热、烦燥、口渴、溲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面赤等,体温或高或不高。 西医是以体温计的度数为标准,超过37℃即为发热。中西医关于热的概念虽有别,但有重叠。 中医因外感引发的热症,一般体温亦高,内伤发热亦有高者。 今日所论之发热,全部是指体温高者。 一、李老对发热的认识 (二)热分类 热可分虚实两大类,即实热与虚热。 热的来源,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发热分虚、实两大类: 发热而脉实者,属实热,以祛邪为主,此邪包括六淫、七情,气血痰食瘀等; 脉虚而热,则属虚热,包括阴阳气血之虚,以扶正为主; 尚有虚实兼杂者,则祛邪扶正,两相兼顾,务求阴阳平和。 一、李老对发热的认识 (三)病因病机 1.实热: 邪在太阳,则寒热并作,脉浮缓或沉紧,或浮紧,必按之有力。 邪在阳明者,但热不寒,脉洪大或沉实,伴有阳明的脉征、舌征、腹征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