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电影《在路上》看BG迷失与救赎
从电影《在路上》看BG的迷失与救赎 [摘要]萨特在《热内传》有如此表述:作为存在者,我们的存在永远是个问题。的确,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群,都自然而然被赋予了“标签式”的特征。诚如20世纪的小说里,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当仁不让地成为BG(垮掉的一代)的思想解放的“圣经”。本文将重点剖析电影《在路上》中男女主人公所表现的青春迷失与在逼仄的内心环境中完成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在路上》;垮掉的一代;青春迷失;救赎
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就对个体一生的职责有这样的阐释: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1]《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反映自我内心寻找的影片。由于原著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这就使得导演弗朗西斯30年里,几易其稿,一直无法将其搬上大银幕,直到遇到《摩托日记》的巴西导演沃尔特8年之久的筹备后,影片终于在2012年5月于美国首映
塞勒斯曾这样解释“在路上”的意义:当你离家或者距离起始点越来越远的时候,你会对自己、对未来的目标有着更为清晰的看法
一、赛尔在情感上的迷失与救赎
导演塞勒斯在影片开篇安排了赛尔父亲葬礼的环节,这也是出于尊重原著原始手稿的考量。据安[2]从1948年8月至1951年4月间,该小说就出现了三个原始版本。仅小说开头部分就分为原始手稿和重写版:[3]
原始手稿(译):
我是在父亲死后没多久就遇到尼尔的……当时我大病初愈,关于病因,我着实不愿赘述,只想说,的确是和父亲的去世有些关联。我万念俱焚,感觉一切都是末日之景。直到遇见尼尔,他变成了我生命里的一部分,至此之后,我“在路上”的生活就此迎来新生。[4]
重写之后的版本(译):
我第一次遇见迪安是在我同妻子分手不久之后。我害了一场大病刚刚恢复,关于那场病我懒得多谈,无非是同那烦得要死的离婚和我万念俱灰的心情多少有点关系。随着迪安[5-6]
笔者认为,导演之所以选择原始手稿作为影片导入部分,一方面是对凯鲁亚克第一部小说《乡镇与城市》的结尾――“父亲之死”的延续,另外一方面也是为迪安这样一个角色出场进行的情感铺垫。哥哥早年逝世加上父亲的去世,对于赛尔男性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父兄情感的缺失让赛尔一度迷失在“无父”的世界中,家里的姐姐和母亲的角色无法让缺乏安全感的赛尔有一丝安慰。“父兄”情感的缺失此时极度需要填补,而迪安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个情感缺口
第一次西部之旅之于赛尔而言,充满了黑人爵士乐、致幻剂、烈酒、同性情结。而这些正是当时主流的白人文化所嗤之以鼻的。这些也恰恰成为赛尔对抗主流文化的武器,同时赛尔也想借助于此让自己从白人文化中抽离出来。此次上路,对于赛尔而言,即便收获了短暂的爱情,但身体与心灵仍仿若游丝之魂,一直未有定所,仿佛“家”的概念一直牵引着他。重返家中完成了情感迷失中的救赎,这让赛尔浮躁的内心暂时安定下来
再见迪安,一年之后。在纽约,经历了狂欢派对、群居之后,他们打算执行时代的使命――移动,再次上路,再向西部。迪安一路上荒诞的行为在赛尔看来是那样平常不过。只要是迪安热衷的,赛尔就认为是合理的。直到赛尔遇到布尔为疑问,从仰视变成审视
再次上路是对于赛尔来说充满未知的南部――墨西哥之旅。大麻、酒精、妓女充斥着整个旅途,但这似乎并不是赛尔所要的,他们漫无目的地游逛于街道之上。在突患痢疾高烧之时,他似乎看到自己在灵魂深处被无数面孔拷问:瞧瞧你那堕落的德行;你拒绝不了你的血统;你就是白人……这些标签式的印记,是赛尔长久以来极力否认的,他在对抗着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使得自己 “被垮掉”。随着迪安抛下病中的赛尔一走了之,建立在反主流文化意识上的信仰连同对迪安的精神寄托随之崩塌
再次与迪安街头相遇时,赛尔已是西装革履,正急于赴高官音乐会之约,身份和意识的转变,让两人既熟悉又陌生,俨然成为两个世界的人。重拾自己一路走来,通过自发式写作记录的点点滴滴,赛尔感到自己升华了,不再被“垮掉”了,精神与灵魂也得到了救赎 (Sal,便是“灵魂救赎”Salvation的缩写)
二、迪安在角色上的逃离与回归
与其说赛尔在不断上路的过程中完成了灵魂的救赎,不如说,赛尔在自我救赎中完成了对迪安的超越。迪安的性格特点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概括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人物性格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原始、冲动、迷狂、激情、宣泄、忘我、狂喜。[7]可以说,在凯鲁亚克的笔下,迪安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化身。狄奥尼索斯是力、醉、性兴奋的融合体,同样,迪安身上也集中体现了狄奥尼索斯的创造与毁灭两种极致的状态。[8]
影片中,迪安在第一阶段扮演着“失败”的儿子与情人的身份。在“无父”的状态之下,他的生活三分之一的时间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