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村落保护监控体系建构探讨
传统村落保护监控体系建构研究 摘 要: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虽已逐渐展开,但发现以往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根据今日保护之需要引入监控的概念,通过实时了解其存续期间变动及其趋向,搜集大量动态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案,这样更有利于风貌保持及优化发展。同时提出传统村落的监测体系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监控
Abstract:The con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has been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but the problem of the “negative” conservation mode in the past is highlighted.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onitoring in the paper.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maintain the style and optimize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real-time understand of its duration change trend,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dynamic information, summary analysis and exploring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scheme.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traditional village monitoring system and specific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establishing long-effect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 ; conservation ;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83(4)
村庄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也是十分普遍的人类聚落。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传统村落积淀了农耕时代生活方式、民风习俗,因而蕴含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先辈留下的遗产,从2012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开始组织对我国尚存的传统村落进行了评选。截止2014年底,已有2500余处具有地方风貌、鲜明特色的村庄入选“传统村落”名录,这无疑显示了对于文化、传统的关注已经逐渐普及
传统村落的评选,标志着其存在意义已经为全社会所认识,但如何使其长期留存,却还有更为具体、细致且繁重的工作要做。尤其是承担管控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如何让这些村落在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获得应有的发展,是当今必须考虑并要作出相应决断
1 村落保护历程
自“文物”的概念在我国出现以来,古建筑的保护即已逐渐展开,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不同时期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它们都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提出的。之后会有沿袭,但也有修正,目的在于更能符合现实的需要
最初对留存的古建筑采取的是有选择的保护,也就是综合考虑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之后,将最为优秀的建筑列为文物建筑予以修葺保护,其利用也大多限于改造成博物馆、展示馆或其他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活动场所[1]。这样的保护方法其实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由于时处刚刚从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社会转化过来的年代,各地几乎都存有无数的传统建筑,而当时的经济状况也无力予以全面整修和保护,所以这样的优选保护以及置换成为参观、游览等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由于保护的对象被局限在所谓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少数建筑中,因而都市中那些大量的普通传统建筑通常不会受到关注,更何况受古代等级制度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乡村,甚至那些经济、文化曾经颇为发达的城镇。于是这些地区的传统建筑的存在状态往往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年久失修而坍塌的现象随处可见。当有经济发展需求时,也会为拆除提供了口实。而利用方式的规定,也同样影响到保护的积极性,因为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