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与`保护策略.docVIP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与`保护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与`保护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受欺负状况及保护策略   〔摘 要〕本研究采用Olweus儿童欺负/受欺负问卷对农村750名4~6年级儿童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发现300名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三类欺负显著高于450名农村非留守儿童(p   朋友关系也会影响受欺负的频率,因好朋友之间相互支持可以免遭他人欺负[16]。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感受到的同伴接纳更少,更易受到忽视,对同伴群体的归属感不强[27]。但也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并没有显著差异[28]。尽管在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上不同研究结果间有差异,但中小学生受欺负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是明确的[29],受欺负儿童往往同时被许多同伴拒绝[30]。同伴接纳越低,越有可能受欺负;而儿童越受同伴欢迎,越不可能受到欺负[15]。此外,不良的同伴交往又妨碍儿童自我知觉的发展,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为抑郁、焦虑所困扰。由此,他们在遇到欺负后,向别人求助的可能性和实效性比其他孩子低,导致他们向欺负者传递容易欺负的信号。同时,在受到欺负之后,留守儿童往往采用回避的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欺负行为的发生,以致他们更容易受欺负[22,30]。而小学阶段同伴关系不良可能与学习成绩有关,有研究发现学业成就低的儿童更容易受欺负[14]。因留守儿童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和监督,祖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未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科学指导,致使许多留守儿童成绩不高[8],尤其是母亲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显著[31],导致其未能受到同学接纳,从而易成为受欺负的对象。同伴关系差与受欺负同时出现,尽管还未知孰因孰果。但我们相信,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友谊质量,受欺负的概率会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儿童,监护人要善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减少他们受欺负的概率会有一定帮助。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坚决抵制欺负的行为,并引导同学对受欺负儿童多一份关心,多一份接纳 在年级差异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在直接身体欺负和间接欺负上未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而在受直接言语欺负上,6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这与有些研究结果不同,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之间欺负问题的发生率逐渐下降[11,32],但也有研究发现初中生受同学直接言语欺负显著高于小学生[33]。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言语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考虑到身体上的欺负外显性强,更容易被师长发现,儿童更容易采用言语,而不是身体攻击的方式欺负他人。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即将到来,六年级儿童与父母亲近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四、五年级,随着与父母依恋水平的下降,儿童欺负、 受欺负发生频率显著升高[32]。他们容易对人产生敌意,在遭受欺负时也更容易封闭自己,心思变得更加细腻,对同伴言语上的欺负更加敏感,知觉到的言语欺负可能更多。这提示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高年级阶段,尤其是六年级,要及时认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不当态度,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多一些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以此减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减少受欺负的概率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项目(JB13475S)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 父母必读,1993(11):16-17. [2]段成荣.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01):29-36. [3]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35(03):37-49. [4]邬志辉,李静美.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65-74. [5]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6]李传瑛. 撤点并校下农村“双重留守儿童”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广西柳城县太平镇小学的留守儿童为例[J]. 柳州师专学报,2014(04):155-158. [7]王飞. 广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实证研究[J]. 人民论坛,2015(08):238-240. [8]张海清.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4(06):37-40. [9]杨国才,朱金磊. 国内外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13-119. [10]张文新.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12-17. [11]张文新. 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 心理学报,200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