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灾与环境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卡特里娜飓风重创新奥尔良 主题:分析中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对照《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 写出读书报告 能力训练:理解国家政策和需要的感悟能力 要求:2人一组,讨论,完成1份作业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1949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整修、新修各类江河堤防27×104 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6万座,塘坝620万座,总库容超过5 000×108m3,修建各种水闸3.4万座,其中大中型水闸3 517座。由水库、塘坝、堤防、圩垸、海塘、水闸、分洪滞洪区和疏浚开挖的排水河道等,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防洪体系,发挥了防洪抗洪效益。 截至2000年末,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9×104 km2,其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为28.4×104 km2,国家重点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0.9×104 km2。修建了大量塘坝、谷坊、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计划到21世纪中叶,完成7大江河流域治理面积148.37×104 km2,其他地区治理47.17 km2。其中,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风沙区的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全国治沙工程1991年开始启动,计划以北方万里风沙线为主线,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666×104 hm2。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方 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 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实行计划生育,减 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3)制定和严格实施环 境法规和标准。 图6-5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图 (4)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5)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 污染。 (6)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 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7)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 中心的环境管理政策 图6-6 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内在联系 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管理三大环境政策的提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思路逐渐形成、成熟和发展的明显标志,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推出、是中国环境管理实践的总结。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为主体,以三大政策为核心,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法规和标准,并为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法规和标准,找到了相应的配套的运行机制。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就是这种运行机制的有效法律制度。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丰度居世界第8位。中国植物种类约30 000种,居世界第3位。野生植物中约有200个属、10 000种为中国所特有,如水松、银杉等。真菌、地衣40 000种,细菌、放射菌1 000多种。脊椎动物约4 400多种,约占世界种数的10%;近百种脊椎动物是闻名于世的珍稀特有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羊、台湾猴、扬子鳄、中华鲟、白鲟。无脊椎动物粗略估计不少于100万种。 中国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态系统。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一般说来,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中心,至少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即:①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物种,种类丰富的区域;②生物种类比较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③保存完好的,具有特殊植被类型或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献溥等的研究,中国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4处,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6处,湿地和淡水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5处,海岸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11处,共计36处。 图6-7 中国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示意图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Ⅰ.吉林长白山地区; Ⅱ.冀北山地地区; Ⅲ.陕西秦岭山地地区; Ⅳ.川西高山峡谷地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