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菌耐药机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分类
G+
葡萄球菌:金葡、表葡、溶葡、人葡…
链球菌:肺炎链、化脓链…
肠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G-
肠杆菌科:大肠、克雷伯、肠杆菌属、枸橼酸、沙雷…
非发酵菌:绿脓、不动、嗜麦芽、产碱…
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氨苄西林、 派拉西林…
头孢类:一、二、三、四代…
其它β-内酰胺类:头霉素、碳青霉烯、单环、酶抑制剂、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
替米星…
抗菌药物分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多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微生物间的抗生现象
抗生物质:微生物生长末期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抑制自身蛋白、酶,降低代谢,节能;杀灭对手。
抗生现象:为了不被其它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物质侵入与杀灭,不断加强自身耐受与抵御能力。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激发细菌抗生能力,耐药。
耐药使得人类千方百计造出能杀灭各种耐药菌的新抗生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其不能生长繁殖: -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环丝霉素等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米康唑、酮康唑等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使其丧失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夫西地酸等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核酸合成或作用,影响核酸代谢,
阻碍遗传基因的复制:
利福霉素类、灰黄霉素、喹诺酮类、甲
硝唑、呋喃类、新生霉素等
抑制细菌代谢: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
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异烟肼
细菌耐药分类
固有耐药: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
如: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
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
链球菌对庆大霉素。
获得耐药: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得到的耐药。
质粒介导、染色体介导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灭活。
改变靶位蛋白。改变细菌细胞内与抗生素作用靶位,使细菌对该抗生素不再敏感,但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集聚。
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
增加外流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灭活酶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夫西地酸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大环内酯类
酯酶I、酯酶II
林可霉素类
核苷酸转移酶
β-内酰胺酶发展
第一阶段是由于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产生质粒介导青霉素酶,致使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增加。
第二阶段是随着广谱青霉素的使用,在肠杆菌科及其它一些革兰阴性菌中,出现能够水解这类抗生素的质粒介导广谱酶,如:TEM-1、SHV-1等。
β-内酰胺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呋辛为代表的第二代耐广谱酶头孢菌素开始在临床应用,产生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这是β-内酰胺酶发展的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ESBLs大量出现,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碳青霉烯酶
β-内酰胺酶分类
以其功能为基础的分类
1968年,Sawai, 可诱导的头孢菌素酶
广谱β-内酰胺酶
1973年,Richmond和Sykes, class I~V
1976年,Sykes和Matthew, A、B两大类
1981年,Mitsuhashi和Inoue,
头孢菌素酶Csase
青霉素酶Pcase
头孢呋辛水解酶Cxase
β-内酰胺酶分类
1989年, Bush
1995年, Bush-Jacoby-Medeiros
修订补充,沿用至今。
Bush, Jacoby Medeiros -内酰胺酶分类表(1995)
β-内酰胺酶分类
以分子结构为基础的分类
1980年,Ambler提出, A, B
1981年,Jauri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