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恪与鲁迅书香之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衡恪与鲁迅书香之交.

陈衡恪与鲁迅的书香之交   现代画家陈衡恪,字师曾,是史学家陈寅恪的长兄,梁启超称其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 1898年,陈衡恪寄居在张之洞创办的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期间与鲁迅结下友谊。两人一起留学日本,谈艺论道,互赠作品。回国后,两人分别几年之后再聚首,同在教育部任职,交往更加密切,可谓生活中的良友、艺术上的知音 两人的友情,带着浓浓的书香味。书香氤氲弥漫,各自重要的作品出版,留存在彼此的人生记忆里 初识矿路学堂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如此家国巨变,在思想上给陈衡恪以强烈的震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措施全被废除,唯独保留下京师大学堂。这说明举办新式的教育,已经成为朝野的共识。是年,陈衡恪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矿路学堂学习的鲁迅 陈衡恪和鲁迅成为同学是两人友情的开始,也是两人人生的转折点。在矿路学堂,鲁迅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位良师――俞明震。1901年,俞明震被任为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兼附设矿路学堂总办。俞明震是个“新党”,倡导新学问,树立新风气。后来,《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到的“恪士师”“俞师”,指的就是俞明震。鲁迅留学日本学医学而终竟从文,俞明震对其的影响非同小可。对于陈衡恪来说,俞明震是良师,是学校校长,而且还是亲戚。俞明震的妹妹俞明诗是陈衡恪的继母,陈衡恪叫俞明震舅舅。在矿路学堂时,陈衡恪是俞明震的助手,帮助他起草一些文案 同船留学日本 1902年,鲁迅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在俞明震的带领下,由南京出发去日本留学。陈衡恪以俞明震的“文案”的身份,带着弟弟陈寅恪随团同船赴日 初到日本时,陈衡恪与鲁迅共同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书院,朝夕相处,时常一同吃饭饮酒、赋诗唱和。后来,陈衡恪入高等师范习博物学,经常到山野采集植物标本,细致研究动植物的结构、色彩,这对他日后的绘画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衡恪在日本留学长达八年,1910年回国,应邀担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的博物学教员。这段时间,陈衡恪在美术创作方面开始发力。在书画篆刻上,他得到了吴昌硕的亲授和指点,常作石鼓文、篆书、隶书和楷书,并刻章治印。鲁迅在日本留学长达七年。1910年前后,鲁迅陆续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中学、绍兴师范学校任教。教学之余,陈衡恪和鲁迅都热衷创作美术作品。两人求学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同,甚至家世经历也相似,这就注定了两位好朋友的重逢,一起共事 槐堂俟堂相伴 1913年秋天,陈衡恪辞职入京,任教育部编纂,主图书编辑工作近十年。此时,陈衡恪和鲁迅同在教育部任职,交往甚密,二人时常在一起逛琉璃厂、谈论金石,并互赠作品 早在1909年,陈衡恪就曾为鲁迅的第一本译著《域外小说集》题写封面书名。《域外小说集》封面由鲁迅设计,陈衡恪题签,在日本东京自费出版。书的封面采用青灰色的瓷青纸,上方的横幅式图案,画的是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文艺女神缪斯在晨曦中弹奏竖琴,充满了异域风情。图案下方是陈衡恪写的篆书“域外小说集”。从日本到回国,书与画、篆刻和碑拓,都凝聚着两人的友情 如今,在鲁迅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陈衡恪赠送鲁迅的9幅画,其中山水5幅、花卉4幅,都是颇具功力而又随意的文人画小品。陈衡恪为鲁迅刻章多枚,保存在鲁迅博物馆里的就有“周树”(石章,1915年陈师曾刻)、“会稽周氏藏本”(紫檀木章,1917年陈师曾刻)、“会稽周氏”(石章,1915年陈师曾刻)、“俟堂”(石章,1916年陈师曾刻)等印五六枚 1915年秋,陈衡恪移居友人张棣生在新华街的住所,自署匾额隶书“槐堂”二字。迁居西城裤子胡同后,他仍用“槐堂”的堂号。1919年秋天,陈衡恪和儿子在“槐堂”留下一张合影照片,从中可以感受到“槐堂”里浓厚的艺术气息 1916年11月30日,“上午陈师曾贻印章一方,文曰俟堂”。许寿裳曾问鲁迅为什么要刻“俟堂”的印章,鲁迅回答说:“因为陈师曾那时送我一方石章,并问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吧。”许寿裳曾说:“我听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俟字的含义。那时部里的某长官颇想挤掉鲁迅,而他就安静地等着,所谓君子居易以俟命也。” 陈衡恪号“槐堂”,而鲁迅的另一个笔名为“俟堂”,二者相映成趣 购藏师曾遗墨 1923年夏天,陈衡恪得知继母俞明诗病危,从大连出发,马不停蹄驰归南京。在继母病床前,他亲奉汤药数旬,昼夜不离。不久,继母病逝。他也因连日劳累和悲伤过度,染病不起。陈衡恪本来就身体孱弱,不幸又染上伤寒,但医生误诊为痢疾,以致延误了治疗。9月17日,陈衡恪病逝,48岁就英年早逝,这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大损失 对于陈衡恪的书画篆刻艺术,鲁迅是极为看重的。1928年2月1日,鲁迅寄李霁野信,想找一张陈衡恪的花卉笺纸作为《朝花夕拾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