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两类熔铜器具科学探讨.docVIP

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两类熔铜器具科学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两类熔铜器具科学探讨

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两类熔铜器具的科学研究   摘要:为加深对先秦青铜熔炼技术的认识,本文采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法对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的两类熔铜器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初步考察这两类熔铜器具的材质、工艺和用途。分析结果表明,坩埚是小型的、敞口式的熔铜器具,而熔炉是大型的竖炉,是孝民屯主要的熔铜器具;不同大小的熔铜器具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青铜器的铸造 关键词:殷墟;熔铜技术;坩埚;熔炉 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于制礼作乐和征战防御,以陶范铸造成形为主,其数量之大、器类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在世界古代青铜文明中独树一帜。自20世纪上半纪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铸铜作坊以来,已经发掘多处先秦铸铜遗址,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早商)、河南安阳殷墟(晚商)、河南洛阳北窑(西周)、陕西周原(西周为主)、山西侯马(东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等。这些铸铜遗址出土了大量用于铸造青铜器的陶范,由于陶范对研究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陶范的科技研究已开展较多;这些遗址还发现了用于熔铜和鼓风的熔炉、坩埚、鼓风管等,但多不完整,且这些考古材料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使得先秦青铜熔炼技术的复原相当困难 本文拟采用金相显微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法对安阳殷墟孝民屯出土的两类熔铜器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初步考察这两类熔铜器具的材质、工艺、用途等,以期更科学地复原殷墟的熔铜技术,并且有助于加深对先秦青铜熔炼技术的认识 一、两类熔铜器具的特征及争议 殷墟是近代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也是最早发现商代铸铜遗址的地方。殷墟铸铜遗址主要包括小屯东北地、苗圃北地、孝民屯东南地、孝民屯村等,以孝民屯村铸铜遗址规模最大。此外,在薛家庄、小屯西北地、小屯南地、大司空南地和王裕口东南地等遗址中,也出土少量陶范。2000、2001年春季,在孝民屯村东南地发掘5000余平方米,出土有烘范窑、铜绿硬面等遗迹,以及陶范、模、芯、熔炉、坩埚、陶管、磨石、刻刀等遗物,出土的陶范多用于浇注礼器,大部分属殷墟后期,有些可晚至商末周初。2003~2004年,在孝民屯村南部发掘6000余平方米,遗址的主体均在殷墟三、四期,有少量二期遗物。重要的遗迹有范土备料坑、范泥陈腐坑、陶范或模制作场所、范块阴干坑及与铸铜活动有关的祭祀坑等,出土陶范、模、芯、烧土块、熔炉、坩埚、磨石、刻刀、陶拍、刻针、骨锥等遗物。陶范除礼器外,还包括少量兵器、工具、车马器范。该遗址出土的铸铜遗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为其它铸铜遗址所不及,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生产流程 早在1958~1961年,在苗圃北地就曾出土过两类熔铜器具。一类是熔炉的炉壁残块,有5000余块,内表面有烧流现象,有的粘有铜渣和木炭,发掘者推测熔炉的结构有两种:一种是草泥盘筑的土炉式,一种是内部涂抹草泥的土坑式,直径都在1米左右。另外一类是陶质熔铜器皿(《殷墟发掘报告》称其为“坩埚”)的残片,有90多块,一种是粗砂硬陶,一种是细砂泥质陶,内表面普遍沾有铜渣,这些残片都不能复原,根据一件口沿标本推测直径为34厘米左右。华觉明考察了苗圃北地出土的熔炉残块,并做了成分分析,发现内表面的烧流层有多量的铜,确定其用于熔铜 2001~2004年,孝民屯东南地和孝民屯村铸铜遗址都发掘出土了类似苗圃北地的两类熔铜器具,发掘者认为这两类熔铜器具都为内燃式的熔炉 一类为炉衬表面不见或极少见铜液的熔炉(图一)。孝民屯东南地和孝民屯村铸铜遗址各出土3000余块,基本都是熔炉被熔融到炉子报废程度而拆除废弃的残块。它们大多为草泥炉,极少数为砂质炉。草泥炉又可分为条筑式炉和堆筑式炉两类,以条筑式炉为数最多。条筑炉的炉壁由里及外共分四层:炉衬层,基体层,草泥壳层,加固层,由于加固层温度低,见水即溶,不易保存,故发现极少。受热的程度由于加热的位置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其表面烧灼的程度判断它的位置,炉衬表面有少量裂纹或者裂纹稍微熔融的残块多靠近炉口,而炉衬表面陶化层已熔融,且向下流动的残块多数靠近炉底。炉衬多呈浅灰色,熔融部分“发亮”,基体和草泥层多呈黑灰色。有些炉衬已脱落,暴露出基体泥条部分。此类熔炉依其口径的大小,又可分为大(直径1米以上)、中(直径0.5~1米)、小(直径0.5米以下)型炉,中型炉居多。砂质炉多为大型炉。有的熔炉残片发现有多层炉衬,证明其多次维修和使用。少量炉衬表面粘有铜液和木炭颗粒,有的还有木炭压痕,说明木炭和铜块是放在一起的,属内燃式炉。刘煜等曾经检测过孝民屯遗址东区出土的炉壁,结果显示炉壁可能取自当地的原生土,背面层可能均添加大量的羼和料,一块炉壁上附着的炉渣经检测含铜、锡、铅,推测熔炉内的合金为铜锡铅三元合金 另一类为炉衬表面普遍粘有铜液的熔炉,即《殷墟发掘报告》中所谓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