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克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博克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收稿日期:2015-10-14
作者简介:田雪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助教,硕士。(银川/750001)
摘要:本文对博克出任哈佛校长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国际和国内事态与环境对哈佛通识教育改革的影响、核心课程诞生的背景和当代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进行了研究。博克上任后,把重建本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二战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增加。由于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二战后美国的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界开始检讨大学的教育问题,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法统统都需要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就诞生了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影响深远的核心课程,这也是博克这次改革的最大成果。同时,这次改革也凸显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目的旨在寻找人的完整性。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不管是基于社会因素还是对人本身价值的关注,它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它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启迪了人性的价值,弘扬了民主精神,为哈佛大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注入了永不衰竭的动力
关键词:博克;通识教育改革;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
一、博克出任哈佛校长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大学的一个反叛时期。此时普西(Pusey)任哈佛校长(1953―1971年)。普西天资聪明过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曾坚决维护学术自由和大学尊严。1969年4月,因学生占据校舍办公大楼,他召集警察驱除和逮捕闹事学生,这个事件基本上结束了普西哈佛校长的生涯。当时担任法学院院长的德里克 博克(Derek Bok)曾和其他院长一道反对普西召集警察介入学生动乱事件,赢得了学生的好感。他富有亲和力,善于谈判、仲裁、调停。1971年他成功地处理了法学院学生霸占校园事件。博克是个个性灵活、反应灵敏、处理问题很具弹性的人。他以务实、低调的作风和亲民、开放的工作风格而赢得了大众的肯定。在普西于1970年提出辞职后,博克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哈佛校长的候选人。1971年1月经校董会研究决定,任命博克为哈佛大学历史上第25位校长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对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多事之秋。50年代的苏联卫星发射,60年代的校园反叛,这些事件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克在这个时候出任哈佛校长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中。他上任之后,把重建本科教育作为改革的重点。二战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增加。由于师资和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二战后美国的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随后专门论述),导致了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界开始检讨大学的教育问题,从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法统统都需要反思
二、核心课程的诞生
1973年,博克聘任哈佛文理学院的院长亨利Henry Rosovsky)主持哈佛的通识教育改革。1974年10月,罗索夫斯基发表了《关于大学学科教育问题致全院教师的信》。在信中他评述了哈佛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的缺失和面临的问题,恳请全院教师献计献策,制定有关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和方法。1975年5月,他邀请教授、学生组成七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核心课程、教学改进措施、学生辅导、大学生活、入学政策、教育资源分配、学生的构成状况等七项主题。通过广泛讨论,决定优先改进事项。在讨论中他们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不要纠缠和拘泥于空洞的和抽象的理论层面的问题,如本科生的教育目的究竟是博雅好还是专业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确切的定论,讨论起来费时费力。他们的目标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方案。当然,他们并不是否定理论的指导意义,而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制定出务实的、可操作的方案。罗索夫斯基领导的这个工作小组的工作作风和取得的成绩后来被人们津津乐道
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负责共同基础课程研究。1976年初,威尔逊提出了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该方案针对具体目标提出了一套非主修课程。报告主张设计一套核心课程供学生学习。经过两年多的讨论、研究和修改,1978年4月由罗索斯基主持提出了《核心课程报告书》(Harvard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把哈佛通识课程开课的领域分为五大类:(1)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Arts);(2)科学与数学(Science and Mathematics);(3)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y);(4)社会与哲学分析Social and Philosophical An-analysis);(5)外国语文和文化(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1]经过激烈的讨论,以182∶62压倒多数的优势通过了核心课程方案,并于1979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