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弃妇诗创作动机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植弃妇诗创作动机探讨

曹植弃妇诗创作动机的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来不乏弃妇这一特殊的女性形象。经过漫长的时代演变,弃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借弃妇意象的自我心灵剖析。刘勰《文心雕龙“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因此,从创作动机来分析,曹植弃妇诗的创作有着内在的情感积淀基础和外物的刺激,此外还有逐臣与弃妇的共同心理诉求 关键词:曹植 弃妇 心理 中国士人的弃妇心态肇始于屈原,以男女之J隋喻君臣之关系,美化了君臣同为男性却处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残酷现实,经过一代又一代男性主体作家的演化,弃妇意象的喻意越来越丰富。曹植自喻体弃妇诗的出现,正式将弃妇意象作为抒发“士不遇”的显性工具。从曹植自身出发,其弃妇诗创作的动机更具有普遍意义 一、同情心为基础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忧怀从中来,叹息通鸡鸣。反侧不能寐,逍遥于前庭。踟蹰还入房,肃肃帷幕声。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收泪长叹息,何以负神明。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晚获为良实,愿君安且宁。(《弃妇篇》) 《弃妇篇》是曹植最早创作的弃妇题材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建安十六年之前,此时的曹植尚未失宠于曹操,仍处于意气风发的阶段。读此诗很难与他之后的自喻体弃妇诗联系起来,但是从此诗中我们仍能看到曹植对弃妇这一日后普遍运用的意象已经有了自己深刻的认识 《文心雕龙“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此诗以石榴起兴喻夫妻关系,从表面上看是女子因无子被休弃。《仪礼“无子”“不事舅姑”“口舌”等“七出”以准法律的形式规定为休妻的充分理由,这样看来女子被弃在封建制度下,是合乎礼法天经地义的。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玉台新咏》云:“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阴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由此可知诗中弃妇之所以被休,乃是因为丈夫心悦他人。不论是否“有子”,女子的命运都如“流星没无精”。曹植深知女子被弃的真实原因,却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无子之悲,以此构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在诗的末尾处,女子仍言“晚获为良实”,以此“冀夫无遽弃也”。这样的愿望在如今看来简直是无怨无悔,以德报怨的典型。但在中国古代女子依附男权的社会体制下,女子边缘化的地位,决定了女子对不公命运的逆来顺受,以致对命运的施暴者抱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曹植曾亲眼目睹母亲卞氏、嫂子甄氏的不幸,这些现实的因素使得他对女性的现实处境和情感心理把握得细腻和全面,对女性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抱有真诚的悲悯和同情。这是其弃妇诗文创作的情感基础 二、个人遭遇为催化剂 曹植的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其对现实的成功追逐甚至可以超脱生死的束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杂诗》),从个体生命的发展轨迹来看,这是摆脱环境的压抑和限制、追求事业的建树、向社会展示自我价值的行为,这是生命独立要求的体现。曹植具有让社会意识“自我”存在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的产生是由于生命意识深层的冲动。可以说,环境越压抑,个体越希望能找到一个摆脱困境寻求“解脱”的方式。曹植的方式便是建功立业 纵观曹植一生,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始终是求而不得的,这种对建功立业求而不得的痛苦伴随其一生,超过了人生短暂的生命本体的痛苦。在其兄与其侄的猜疑和打击下,他始终是愤懑不得志的。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与处处受压制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更加重了诗人的痛苦。从其诗中可以看出曹植认为这种痛苦的根源在于其君,他把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也寄托在君主身上,既希望君主能明白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又不希望引起猜忌。在这种情况下,以夫妻关系来喻君臣之关系,为曹植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以《七哀》为例: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此诗创作于黄初年间,以水深火热来形容曹植当时的处境也不为过。《铨评》:“此其望文帝悔悟乎?结尤凄婉。”“尘、泥本一物,因处境不同,遂出差异。丕与植俱同生,一显容,一屈辱,故以此比况。其意若欲曹丕追念骨肉之谊,少予宽待,乃藉思妇之语,用申己意。”(赵幼文《曹植集校注》)曹植与曹丕“本是同根生”,两人也曾经历过夺嫡之争,当时二者尚能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失败后,君臣的差距天壤之别,曹植在承受失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