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药理学泛论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双向调节作用: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适应原样作用:是指某些补虚药能增强机体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有害刺激损伤的非特异性的抵抗力,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
中药药理学与现代药理学的异同: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现代药理学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不脱离传统中医对于中药的认识和理论阐释;第二:重视中药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重视动物在体实验的结果以及体外模拟体内实验的结果等;第三,不违反辩证论治的原则研究和利用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第四,将现代药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联系起来论述中药的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范围与现代药理学相同,有两个方面,其一,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即研究中药药效学。其二,机体对中药的作用,即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即研究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验证中药疗效2、探讨中药作用机制与环节3、分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4、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药理学不仅要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规律,也要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前者称为中药药效学,后者称为中药药动学。
药性的概念:药性是指中药的寒、凉、温、热属性。传统称为“四性”或“四气”。
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寒凉药的药理作用:1、①抑制交感—肾上腺系统②抑制内分泌、代谢系统③抑制心血管系统④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2、抗感染作用 3、抗肿瘤作用
温热药的药理作用:1、兴奋交感—肾上腺系统2、兴奋心血管系统3、促进能量代谢4、促进内分泌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许多寒凉药是有抗惊厥、解热、镇静、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有中枢兴奋作用。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能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能降低热证,阴虚证病人的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的功能偏高。
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Na+,k+ATP酶)泵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温热药附子,肉桂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作用,寒凉药相反。
5、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药味的现代认识 药味的概念:药味指辛、甘、酸、苦、咸、淡涩等中药之味,其中前五种为主要药味,所以传统称为“五味”。
药味的含义:药味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即通过味觉器官而能感受到真实味道。第二,代表药物作用的标志。中药“药味”是用以总结、归纳中药功效,并推演出床应用的一种标志,并不一定反应其真实滋味。后者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写出五味的主要成分、功效与主要分布 :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辛味药 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材来源:具有辛味的中药,以植物根、茎、全草、果皮为多,部分为动物药材。
分布:主要分布在解表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等。
功效与作用:1、解除表证2、行气消滞3、活血化瘀 主要药理作用:1、扩张皮肤血管2、抗菌、抗病毒3、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4、平喘5、改善血液流便学6、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7、抑制组织异常再生
例:28味解表药中25味是辛味药,8味芳香化湿药全部是辛味药。解表药功效发散表邪。药理作用主要是发汗、解热等。理气药功效主要是行气,主治气机不畅的脘腹胀满。
药理作用主要是调节胃肠功能等
(2)酸味药 成分:主含有机酸、鞣质等。 药材来源:酸味药、涩味药多为某些植物的果实。
分布:主要分布在收敛药、止血药
功效与作用:功效:1、收敛固涩2、安蛔止痛等。 主要药理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30中国牛仔服装行业市场深度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八大特殊作业安全管理培训(最新版课件).pptx
-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doc VIP
- 个人业绩相关信息采集表含政治表现、最满意、主要特点、不足.pdf VIP
- 新22J09 附属建筑-标准图集.docx VIP
- 世界各国语言.doc VIP
- 《新媒体传播》课件.ppt VIP
- 2025年安全员c2考试试题库(答案+解析).docx
- GBT45001-2020SO45001:2018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pdf VIP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知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