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特色文化讲好草原故事`
用特色文化讲好草原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竟然亲力亲为要在自己的蒙古包附近修建一个飞机场。对此,人们不禁质疑:怎么可能!但是,当你逐渐走进这位叫道勒格尔阿妈的精神世界,就会在“信”与“不信”的思考中,对蒙古族的特色文化有所领悟
“特色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习惯。具体到蒙古民族,“坚韧不拔的执着性,关爱生命的普惠性,包容异己的开放性,遵循规律的开拓性”[1]就是其文化特性。卓飞机场》就是运用特色文化为我们讲述的一个不同凡响的草原故事
一
民族电影要吸引人,离不开“陌生化”的视听觉手段和令人新奇的文化习俗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3000名羸弱的上海孤儿来到内蒙古,从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国家的孩子”。影片伊始,正急匆匆行走在草原上的男孩儿,就是一个上海孤儿,此时他正试图再一次逃离草原。走着走着,小男孩突然发现了什么――
当画面由孩子的主观镜头转为客观镜头时,观众看到的是草原上一个传统的葬礼。蒙古包外,默默伫立着失去儿子的母亲道勒格尔(以下简称“阿妈”)和她幼年的孙子萨仁呼。没有哭声,没有语言,只有老人脸上默默流淌的泪水。蒙古包内,几个蒙古族汉子正在用长长的白布为一个去世的男人缠裹身体。一位老喇嘛走了进来,在逝者的头部轻轻晃动了几下铜铃,又翻动了三次经书。之后,蒙古包一侧的裹毡被几个汉子拽了起来,栽进地下的哈尼杆被拔了出来,遗体由此慢慢被拖出去,抬上了一辆老牛驾辕的木轮车。牛车在雪原上慢慢行进,坎坷的道路将遗体渐渐地颠到了车的边缘,最终滑落了下来……
故事片,不是纪录片,《母亲的飞机场》也不会为了表现民俗而表现民俗。但葬礼却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阿妈为儿子送葬,第二次是阿妈为孙子送葬。我们都知道,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中,笼罩着深切哀痛和几分恐惧、几分神秘的丧葬习俗是最能吸引人的,一旦出现在电影里,就会激起观众强烈的好奇。编剧深谙此道,两次葬礼的文化意味显得独特而深刻,遵循规律、包容异己、关爱生命等特色文化精神在此被表现得朦胧而含蓄
你看,就在阿妈为儿子送葬的路上,恰恰邂逅了那个“要逃出草原”的上海孤儿。画面上,一棵孤零零的枯树,左侧站着沉默的阿妈,右侧站着惊慌的小男孩,相隔很远。那空间距离显然象征着心理距离,那没法交流的语言又象征着感情的隔膜。但是当饥饿的孩子拿起了阿妈的食物和水又吃又喝时,老人马上用仅会的汉语重复着“挺好!”“挺好!”以此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此刻,她似乎忘记了丧子之痛……
据全巴扎布的《察哈尔蒙古族风俗习惯》介绍:“蒙古民族因以游牧为主,早先,对死者主要用野葬的形式,即把尸体抛在野外……”[2]翻开《蒙古秘史》又可以看到,西域杀害了蒙古国使者,成吉思汗要率师亲征。行前,妃子也遂提出“大汗会老去,立储势在必行”。成吉思汗听后说:“也遂之言是之是也。”其面对生老病死的平和心态可见一斑。因为在蒙古民族看来,“凡有生之物皆无常……生命是短暂的,由生到死则是必然的”[3]《蒙古源流》则写道:“生死归宿世更换,昼夜交替是规律。”[4]阿妈正是用尊重自然法则的心态来面对人的生命法则,才会拥有达观的思想境界,这是阿妈历经灾难却能顽强活下去的原因,也是老人家执意修建机场的深层原因
因为那时,当阿妈试着张开双臂把那个上海孤儿拥入怀抱时,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还是编剧追求无巧不成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妈家里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成员,这个成员即将给老人带来情感的寄托和幸福。尽管“困难时期”,缺少劳力的家庭收养一个男孩很不容易!
二
纵观蒙古民族的历史,如果说对大家共同坚守的“某些原则和秩序”就是草原文化,那么,“恪守信义”在蒙古民族行为准则中就是放在第一位的
还是那辆老牛驾辕的木轮车,还是那片辽阔的草原,不同的是车上坐着阿妈和那个叫毛淖海的“国家的孩子”。他们要去哪里?原来,她是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实现他的心愿――回上海去、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去。可是,老人从没离开过草原,不会说汉话,不认识路啊,能赶着牛车把孩子送回上海吗?疑虑让观众顿时觉得这是一位多么善良、多么单纯、多么执拗、多么憨傻、多么可爱的老人啊!
可是,就在观众的感叹声中,聪明的毛淖海却很快发现,阿妈在欺骗自己――在草原上逛来逛去兜圈子的牛车是到不了上海的,他立刻愤怒地喊起了来:“侬骗我!这个地方我们刚刚走过!”
成吉思汗箴言告诫人们:“一切邪恶都始于虚假和谎言。”“欺骗朋友,就是欺骗自己。”[5]13世纪初,蒙古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大札撒》里也明文规定,对谎言、斗殴等行为要严厉处罚,有的甚至要处以死刑。[6]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化,孕育出马背民族“恪守信义”的文化基因,使大多数蒙古人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