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郑遗民书写澎湖诗作之研究
明鄭時期的古典詩淺探—遺民詩作之矛盾情結
前言
自明朝末年後,鄭成功在明亡之際,為延續漢民族文化,轉而闢地東都,一時豪傑之士及士大夫隨之東渡者,人數眾多,這些明朝遺老不僅是忠貞之士,亦是明朝文人之精粹,如徐孚遠、王忠孝、沈佺……等人,及有「海東初祖」、「台灣文獻初祖」之稱的沈光文,這些文人皆具有中原傳統文化文人之精神,及不事二主之堅毅的態度。而因歷史的因素,使其轉換生活的空間,從中國本土遷移到台灣島,這樣特別的遭遇及時代背景,進而創作出屬於明鄭時代的遺民詩作,而這些詩作也因而具有了與歷史相呼應的生命力。
而何謂遺民?王德威曾說,「移民背井離鄉,另覓安身立命的天地;殖民受制於異國統治,失去文化政治自主的權力;遺民則逆天命,棄新朝,在非常的情況下堅持故國之思。」而遺民的形成多因是忠君愛國之情使然,為抗拒新朝代的來臨,歷史上只要朝代興替之際,必會出現一波遺民潮,有些遺民寧願遠避山林,「不食周粟」;有些則糾舉民兵,企圖復興舊朝。而明鄭這群遺民就是因為抗拒清朝統治而避居台灣,並以鄭軍為師,欲恢復其舊國志業。然而隨著軍事的戰敗及偏安局面的形成,漸漸的這群明鄭的「遺民」也無奈的接受了「移民」的身份。這樣的遺民意識在明鄭這群遺民詩人上,在面對自身想極力維護的漢族文化傳統逐漸失去主體性的情況下,將呈現出怎樣的心路歷程?而這群明鄭詩人正是台灣歷史上首次遺民意識的出現,不管在歷史因素上或文學性上,這些詩人創作的詩作,都有其研究的價值。因為這些明鄭文人的詩作完全能顯示當時因「遺民」身份的心境,其為復興漢族慷慨激昂之精神、或懷念故國家園之惆悵、或隱然安居田園的心境,「遺民」的心境轉換、矛盾不安及無奈的情結,在其詩作中顯露無遺。
二、欲振乏力的矛盾情結—復國乎?偏安乎?
一個朝代的衰亡,所遺留下的孤臣孽子,其內心仇敵之憤慨,其欲要復興舊朝之決心,一開始總是義憤填膺、慷慨激昂,明鄭時期更是因滿夷滅了漢民族長期所建立的朝代系統,為了維持漢民族的正統,更顯得明鄭復國之必要;這股信念不僅助鄭延平打敗荷蘭人,期望以台灣為復國之根據地;後鄭經積極推行文治,努力推行生產工作,教化人民,並使軍民安心,以待復國之良機,因那股復國之心讓鄭經得以持續出兵,且不接受招降。這在其詩作都能發現這些明鄭遺民復國之情懷。
而強烈的民族意識、濃厚的家國之思,成為明鄭遺老大部分詩作的基調。例如鄭成功的詩作內容大多是驅逐荷蘭人、開闢台灣、急切的中興復國之志;而鄭經則是表達面對前來招降納叛的清朝使節的憤怒;此外包括徐孚遠、王忠孝、沈光文等人的作品,都是由這種精神所貫串。尤其明朝重文人氣節,尊儒學傳統,這些文人怎能甘心於番邦異族的統治?雖時勢所逼,這些明鄭的遺民寧願避居荒島,企求儒學回歸中原的機會,及漢人重執政權的時代來臨。這復國壯志充其胸臆,表現在詩作上,更顯得慷慨激昂。
而鄭氏父子身負復國之大業,常是領軍征戰,駐軍於前線可謂是最接近其祖國的時刻,其詩作常常談論到出兵率軍之事,其詩氣必顯得慷慨激昂,而詩的內容往往道盡孤臣孽子盡忠之決心,或國仇家恨之悲痛。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器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鄭成功)
壯士喜從戎,年少橫胸臆。雕弓大羽箭,駿馬黃金勒。銳氣衝斗牛,揚揚意自得。揮鞭逐隊去,前往盧龍域。風沙朝暮起,日光變無色。霜雪飄飄下,山河盡填塞。弱冠從軍來,頭髮今半黑。不辭跋涉苦,矢志在為國。國仇不共戴,直搗轉北極。在明末文名甚著,其詩風蒼勁雄渾,豪宕忠義之氣貫注其中,擅長以壯語寫悲情,面目鮮明詩的內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際的時代動亂為主,可納入明代遺民文學的傳統來觀察。上宰揮金鉞,還兵樹赤旗。留閩紓勝略,入越會雄師。制陣龍蛇繞,應天雷雨垂。一戎扶日月,群帥奉盤匜。冒頓殘方甚,淳維種欲衰。周時今大至,漢祚不中夷。賜劍深鳴躍,星精候指麾。兩都須奠鼎,十亂待非羆。煙閣圖形偉,殷廷作楫遲。獨傷留滯客,落魄未能隨。送張宮保北伐今夜東州月,初升色皎皎。晴空杳無雲,碧曜當天炤。四顧望霽輝,萬戶爭歡叫。爝火難為光,餘氛莫敢攪。天公似有意,明興為之兆。一棹蒼煙北海灘,年來何意更彈冠。名從黃閣真無事,心在青雲豈自安。帝子再開新霸府,諸侯皆擅舊登壇。不須更向君平卜,欲去應嗟道路難。挽張宮傅,三首之二風情豪邁,喜六書之學,於文學創作主張需有真實情感,最忌無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氣」,以直抒心志。聞道海東之蛇百尋長,阿誰曾向蛇身量。蛇身伏藏不可見,來時但覺勃窣腥風揚。人馬不能盈其吻,牛車安足礙其肮。鎧甲劍矛諸銅鐵,嚼之縻碎似兔麞。遙傳此語疑虛誕,取證前事亦尋常。君不見巴蛇瘗&6 編者按:「瘗」,《留庵詩文集》作「痊」,依《島噫詩》舊鈔本改之。
骨成邱岡,岳陽羿迹未銷亡。當時洞庭已有此異物,況於萬古閉塞之夷荒。夷荒久作長蛇窟,技非神羿孰能傷。天地不絕此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