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概念:它是前期象征主义在20世纪的延续和发展,特指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由法国迅速波及欧美的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也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它最基本的特征是象征性,擅长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秘的内心世界,用暗示、烘托、自由联想等手段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艾略特(英国)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其他代表人物有:瓦雷(莱)里(法国)、叶芝(爱尔兰)、里尔克(奥地利)、庞德(美国)等。 关于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后期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思潮和艺术流派,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 象征主义先驱:波德莱尔(1821—1867)《恶之花》(1857) 艾略特:创作主张 文学批评理论:《传统与个人才能》 (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1920) “非个性化”:“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诗人的任务......是用普普通通的情感加工制作成诗,以表现实际情感中并不存在的感受”。 “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是“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 “思想知觉化”:“思想像立即闻到玫瑰花的芬芳一样”。 “同时并存”说 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 《阿·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1915) 《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 (1943) Four Quartets (1943) 第一章,突出时间主题,分为四种时间,即无限接续、像链条一样存在的时间;永恒的现在;可能发生但实际并未发生的时间;已经发生或原本可能发生的事件指向不属于我们的神圣目的。围绕时间所展开的变奏。 第二章,表现“开始即结束”的观念。诗人的先祖居于东库克,后移民美国,现在诗人又回到了英国,“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这似是人类的宿命,一切都在变化,但最终又回到了原地。“在我的结束是我的开始”。 Four Quartets (1943) 第三章,以河流和海洋相对,河流之川不息,象征着人的时间,海洋之容纳百川,象征着静止的时间,永恒的客观节奏。时间的两重性,“我们在时间中毁灭,又在时间中得救。 第四章,以火为中心意象,火既象征绝望又象征希望,人类在经过火焰的冶炼之后,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最后“火焰和玫瑰合二为一”,达于理想境界。 The Waste Land (1922) 死者葬仪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荒原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对奕 古代与现代的对照。第一个场景,上流社会的一位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想我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第二个场景,写下层社会的一位女子丽儿和她的女伴谈论私情,以奥菲丽娅的疯话作结,意为现代女性都疯了。 The Waste Land (1922) 火诫 泰晤士河畔的今昔;女打字员和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无情的关系,总算完了事,完了就好。面对人类精神的荒原,艾略特认为只有借助佛陀的净火才能涤除尘世的欲念。 水里的死亡 腓尼基水手由于纵欲而葬身大海,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大海中纵情作乐,死亡已无可避免。 雷霆的话 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才能得到平安。雷声过后荒原如故,只有等待“出人意外的平安”。 艺术象征:荒原—精神危机 《荒原》作为一个庞杂的艺术集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的艺术是象征的,但是它的思想却是写实的。诗人虽然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贫瘠的荒原,冰冷的岩石,灰暗的城市,凄凉的钟声,淫乱的狂笑,慈母的哭泣,但是诗中经常出现的这些意象却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艾略特在描写现代荒原世界的同时,又赋予现代人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堕落以可感的形象,使环境和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象征的表现力。作者用伦敦象征现代世界,描写这个荒原的颓败、荒芜、没落,描写人失去了宗教信仰、精神支柱、正义和理性,像动物一样充满盲目的欲望,变得疯狂、麻木、堕落。因此,艾略特在诗中象征性地概括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 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音乐与文学领域,一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其影响遍及捷、美和北欧诸国。基本特征是:1、表现主观现实(即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示内在的生命冲动);2、反对模仿现实,提倡抒发作家的主观感受(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3、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象征、梦幻和外化。借助独白、旁白、幻景、道具、变形、场景以及形体动作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各种精神活动,使之成为视觉形象,象征手法普遍使用。 奥地利的卡夫卡和美国的剧作家奥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