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古到今的“通俗话”
古往今来的“普通话”
(1)历朝历代都有“普通话”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朝各代都有公认的标准语音。这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
孔夫子弟子三千,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如何听懂夫子所言,学得知识呢?《论语》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夫子用的是“雅言”与弟子交流。
所谓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春秋时期的使节往来,诸侯会盟,他们交流的语言就是雅言。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张尚芳先生考证认为,“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的标准音沿袭了近4000年。
殷商都城也在洛阳周边,语音上承夏言;周朝又是向殷商学习的文字。夏、商、周三朝文人知识分子所学一脉相传,在学习的过程中,夏言强大的凝聚力让古华夏人成为了汉族的核心。
各代都认为洛阳“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语音为天下正统,各地语音都向洛阳音靠拢。唐人认为“中华音切,莫过东都”。南宋以后,洛阳不再是都城,雅言地位虽受到削弱,但是直到明初,当时出版的《洪武正韵》仍然标榜“以中原雅音为定”。
这里的古代洛阳音指的是当时洛阳的读书音,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洛阳的方言口语。
晋代五胡乱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今南京)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
隋朝统一中国后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以建康话为主。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扬州话又接近建康话,因此在社会上也很流行。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以首都长安话作为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此外,江南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州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宋代在《唐韵》基础上,制定《广韵》。元代则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
明初之时,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南京话和北京话开始融合。
(2)推广普通话或可追溯至雍正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南京话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1421年,明迁都北京,从南京以及附近地区带去了130多万人口。这些人构成明朝北京人口的基础,因而当时北京多数人说的是南京官话。
1644年,清建都北京。满人带来了关外的汉语方言,融合了北京方言,逐渐形成北京官话。
1728年,清雍正皇帝发布“圣谕”,下令设立“正音书院”,在全国推行北京官话。
雍正在“圣谕”中批评福建、广东两省官员“仍系乡音,不可通晓”;上朝汇报工作,皇帝听不懂;“赴他省任职,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诉讼”?指示闽粤两省设立正音学校,规定学期为8年。秀才不会讲普通话,就不能参加乡试,学政不准送科举;举人不会讲普通话,不能参加全国会考。
两省官府接到皇帝谕旨后,立即设立“正音书院”,聘请既会讲北京话,又会讲本地话的教师任教,北京官话开始在两省推广,进而影响全国。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去日本考察学政,见日本推行国语十分成功,回国后写信给官学大臣张百熙,建议学习日本“推普”经验,推行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这一建议非常大胆,因为当时清朝一直把满语作为国语。
清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语音统一的政治意义。1903年,清政*府在《学堂章程》中规定:“各国语言,全国皆归一致。兹以官音(即北京官话)统一天下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
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刚设立不久的资政院开会,议员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正名为“国语”。当时,清政*府的统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奈采纳了这个建议。
雍正“推普”上谕之后的200年里,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逐渐被汉语同化,汉语成为中国政*府官员使用的正统官方语言,北京官话也初步确立了汉语标准音的地位。
(3)长期争论新“京音”最终胜出
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满清的官话能成为民国的“国语”吗?
更何况北京官话受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满族的影响很大。满人入关以后,满语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不得不学习和借鉴汉语。但满人不能区分尖团音,也不会发入声,因此,满洲贵族所说的北京官话被戏称为“五音不全”的汉话。
但是,创造出汉字式拼音方案而蜚声海内的教育家王照则坚持以北京话为汉语标准音。
1913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会上,南北之争依然激烈。由于江浙代表居多,王照担心南方势力会一统天下。于是,他提议各省代表无论多寡均为一票。议长吴稚晖支持王照的提议,但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