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身性与自我对象化——论高等教育的源始、过程与生活意蕴.pdf
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 第 5期
· 教育论丛
反身性与 自我对象化
— — 论高等教育的源始、过程与生活意蕴
胡仲勋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反身性是人能将 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 自己意志和意识对象的本质力量,它是高等教育
发生的逻辑起点和生物前提,在此意义上反身性是高等教育的源始。高等教育的本真过程则是学
生反身性的敞开和展现,即自我反思、自我创造、自我超越和 自我生成的自我对象化过程。作为高等
教育本真过程的自我对象化分为 自我解构和 自我建构两个层次并涵括行为、知识、价值和审美等多方
面内容。以实践为基础,高等教育、文化和人统一于人的自我对象化。揭示高等教育源始和本真过程的
目的在于认识并重建高等教育的哲学与诗意生活意蕴,重新发现高等教育中失落的人。
关键词:反身性;自我对象化;高等教育;自我解构;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6)05—0158—07
高等教育无疑是现代社会具有世界意义的重 遍缺失。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本应与高等教育相得
要议题与功业,全球范围内从事高等教育相关职业 益彰,可一旦它们突破恰当的距离便会挤压人的存
的人员更是数量庞大,然而对高等教育的内涵有着 在。对此,马克斯 ·韦伯的比喻十分精辟 ,他说人类
深入思考的人或许并不多,更遑论对高等教育的透 在不久的将来注定会生活在 “钢笼”中,这种钢笼便
辟理解了。不过这一根本性问题并未引起太多关 是技术知识的囚室。-【74)韦伯的话或许言过其实,却
注 ,高等教育似乎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很多 令人深思。在上述背景下,亟须重新认识和理解高
时候人们并不去追问它的本真意涵,用时则信手拈 等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在发生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重
来,而这恰恰是很多高等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不 新找寻和发现在高等教育异化过程中遭致失落的
难推想,若无对高等教育深刻而正确的认识,高等 人,复归高等教育的生活意蕴。要实现上述 目的,首
教育的方向就可能出现偏差 ,进而在理念、政策和 先需要厘清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
制度方面出现歧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伴随着 一 、 从人出发追问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现代化,理性精神和原则在学术世界全面 人创造了高等教育,作为人的创造物,高等教
确立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外部经济 目的日益浸 育 自诞生之 日起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发展,渗透进
淫大学,而哲学批判 、德行修养和审美陶冶逐渐远 人的生活,成为人对象性世界的一部分。从历史经
离大学场域,高等教育 日益失去其教育性 ,造成人 验来看 ,人创造高等教育是一种合 目的性 (人的理
的失落和人性凋敝。对科学和技术的笃信以及短期 智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存续等需要)与合规律性
经济考量在大学里衍生为技术至上、科研至上和就 (人的理智发展可能性)相统一的创举。人是高等教
业至上,接受高等教育近乎沦为技能培训、就业训 育的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与对象,因此欲探
练或者发表文章,与此伴生的是学生人文精神的普 高等教育之究竟必须从人出发,求之于人之本性并
作者简介:胡仲勋(1988一),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 158·
归之于人之成人。 流传的 “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人是一种类存在,作为类群体人的根本特性何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等。儒家学者之外,
在?对此可援引马克思的论断一 人具有有意识的 在道家渊源颇深的著作中亦见类似思想—— “原天
生命活动,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 命 ,治学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凡此
动物不把 自己与 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 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Bo](pas)“反
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 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 求诸己”、“自反”、“省吾身”、反“己”这些闪烁着智
自己意志和 自己意识的对象。翻㈣张楚廷先生称之 慧火花的词语便蕴涵着中国古人对反身性这一人
为 “反身性”。㈣不过他虽然援用了这一概念,却并 类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活动一《鞋底的秘密》课件 综合实践活动 二年级上册.ppt VIP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基础篇(原卷版)人教版.docx VIP
- 《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花艺色彩原理.pptx VIP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docx
- 新闻传播法教程(第7版)PPT导论.pptx VIP
- 傣族介绍课件.pptx VIP
-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25解析与教学实践.pptx VIP
- TCECA-G 0171-2022零碳工厂评价规范.docx VIP
- 电力安全知识培训课件PPT.pptx VIP
- 妇科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预防专家共识解读培训课件-中心医院.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