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诗人皇天后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征―诗人皇天后土

长征―诗人的皇天后土   学者陈晋的大作《独领风骚》,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解析了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抒写诗词的心路历程,犹如为我苦思冥想的心绪洞开了一扇窗户,令我豁然开朗。于是有了现在这个标题,因为陈先生的思路正契合了我的欲念,撰写一篇纪念长征的文章乃是我久久的一个夙愿 陈先生写道: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艾德加“惊心动魄的史诗” 那么,在笔者的构思中,长征是“诗人的皇天后土”。可否也算得上“狗尾续貂”? 在中外历史上,率领一个政党、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在数倍于自己之敌的围追堵截中,命系一线地在冰山峻岭中穿行的诗人和战略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以来,一路上总是山连着山,岭接着岭,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一山更比一山雄。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伴侣,成了红军官兵最密切的朋友与“最可憎的敌人”,也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绕不开的一部分,成了诗人毛泽东灵感的源泉: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显然,这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并非具体地写某一座山,这里是一种泛写,抒发的是诗人在长征中对各种各样山的总体感受。诗人感觉到山的高耸,于是,剽悍神速地催马越过之后,回头一看,才发现这座山离天只有那么一点点距离。诗人感觉到山的壮阔,在对山的平视中,山仿佛是连绵起伏的巨浪奔马。这不正是对“苍山如海”的一种形象注释吗?诗人感觉到山的陡峭,陡峭不是一般的高耸,而是险峻,是尖锐,尖锐得像利剑一样可以刺破青天 无论是高耸、壮阔还是陡峭,都是诗人在马背上获得的感受 诗中通篇未写一个人,却处处皆人。这不正是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也是中国革命赖以支撑的擎天柱吗! 山,在这里成了跳动的火炬,成了离弦的响箭,成了奔涌的狂澜,也成了征服者脚下的里程碑 一路上,毛泽东常常是“马上低吟三五句,灯前速记六七行” 。诗人的气质,将军的气派,长征的气概,指挥若定的气度,几乎同时融进了作者对群山的感悟之中 据大致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毛泽东随红一军团行进,先后共翻越了20多座大山。比较有名的有娄山关、紫金山、夹金山、腊子山、岷山、昆仑山和六盘山 穿行在诸多的崇山峻岭之中,绝非是一次次轻松的旅行。在诗人的笔下,那些像战阵,像利剑的山峰,虽然被看得不以为然,可事实上,每一个当事人在这些自然山峦的阻隔面前,决不会有任何亲近可爱之感 当红军借助明月或火把,在若明若暗的夜色中跋涉的时候,盘根错节的乱石,或令人心悸的悬崖峭壁,都仿佛张着血盆大口企图寻找机会吞噬这支奇异的队伍,更何况还有那些前堵后追、比陡峰深谷更凶恶的敌兵 毛泽东后来在解释《忆秦娥“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心情。” 这里说的“以下诸篇”,就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 在《毛泽东诗词集》收入的67首作品中,以山为题与写到山的诗词就有30多首。他的代表作,大多是以山为题材的。因为他这段时期的诗词作品多半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人们称他是“马背诗人”,不是没有道理的 1935年9月上旬,中央红军无法说服坚持南下的张国焘左路军,毛泽东毅然率领中央红军继续北上。9月12日,中央红军在甘肃俄界改编为陕甘支队,随后突破天险腊子口,胜利翻过了岷山。 毛主席诗词《七律 中央五位革命老人之一的吴玉章回忆说:过岷山那天,“天气特别晴朗……我们很快登上了岷山的山顶,从山顶远望山下的田野,牛羊成群,农民在田间辛勤劳动,大家很愉快地像潮水般涌下山去,到了大草滩宿营地。在回、汉族人民的热诚欢迎中,我们很快进入了村子。” 这正是毛泽东后来说的那种“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越过岷山的第三天,即1935年9月20日,聂荣臻在哈达铺意外地从包烧饼的《山西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陕北有一支刘志丹带领的红军队伍,而且开辟了一块不小的革命根据地。他立即命通讯员杨家华把报纸火速送到毛泽东手上。于是,毛泽东当即决定:到陕北去!长征的落脚点就这样确定下来 毛泽东当时的警卫员陈昌奉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一天,我们从甘肃环县出发,走了几十里路,刚登上一座光秃秃的小山,便遇到刘志丹同志派来给主席送信的人。主席看过信,站在山顶上,向正在休息的部队大声喊道:同志们!我们就要到达陕北苏区了!……主席的话还没有讲完,山坡上立刻欢腾起来。同志们高兴地笑着、跳着、互相搂抱着、欢呼着,有些同志甚至激动得大哭起来。” 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了,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诗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