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吡蚜酮生物活性与应用技术进展
摘要:吡嗪酮的作用方式为触杀、摄食、内吸、渗透等,其综合毒力也是由触杀、内吸、摄食等毒力联合组成。吡嗪酮具有持效期长、对成虫和若虫均有效等特点,用75~150 g/hm2 可有效防治稻飞虱,用30~90 g/hm2可有效防治蔬菜蚜虫、小麦蚜虫等。在用药策略和使用技术方面,吡嗪酮可用于飞虱及蚜虫等害虫的综合治理,特别适用于防治对吡虫啉等产生抗药性的稻飞虱;当稻飞虱大发生时,应与毒死蜱等速效性优的药剂混合使用或加大用药剂量;在稻田使用时需要保持浅水层,以保证药效的发挥。
关键词:吡蚜酮 生物活性 口针穿透阻塞
吡蚜酮(pymetrozlne)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高效新颖杀虫剂它是一种新类型杀虫剂—— 吡啶类杀虫剂的代表。1993年由Ciba—Geigy公司(现在先正达公司)生产,可防治蔬菜、果树、园艺作物上的各类蚜虫和粉虱,也可以控制水稻叶蝉、飞虱类等害虫,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粒剂等。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于“九五”期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吡蚜酮的研究开发”,并在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化开发,该品种实现国产化,先后在蔬菜蚜虫、小麦蚜虫、稻飞虱的防治上取得了农药临时登记。近年来,由于稻飞虱的暴发,吡虫啉因滥用导致飞虱产生抗性,在部分地区使用吡蚜酮防治产生抗性的稻飞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植保部门和农民的广泛关注。因其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鱼类 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得到世界性的广泛应用。l997年起,该药先后在土耳其、德国、捷克、巴拿马、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和南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登记,并陆续上市。
1.理化性质
吡蚜酮又名吡嗪酮,通用名:pymelrozine,商品名:Chess、Plenum等,代号CGA215944 纯品为无色结晶,熔点:217℃,密度:1.36(20℃) 蒸气压:4×10pa(25℃),分配系数(25℃)㏒P= 一0.18 ,溶解度( L):水0.25(25℃)、乙醇2 25(20℃)、己烷0.001(20℃)[1]。化学名称:(E)一4,5-二氢一6,甲基一4一(3-吡啶亚甲基胺)一1,2,4一三嗪一3(2H)一酮。合成是以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酯的肼解、成环反应、胺的烷基化、酮和肼的缩合、酰胺的水解、胺和醛的缩合六步反应合成,合成总收率52.9%,产品纯度99.95%(液相分析结果)
2.3作用机理与毒理特点
吡蚜酮不仅是一种新型杀虫剂的代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 虽然它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类药剂,就会立即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且这种停食现象并不是由于拒食作用引起的。其作用方式为“口针穿透阻塞”效应[6],虽然这一机制尚未确定,但是,仍可以有选择性的利用。吡蚜酮对昆虫的致死作用很慢,并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因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几天时问内.处理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何茂华[1]研究,吡蚜酮在植物体内具有内吸输导活性,它能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内进行向顶和向下的双向输导。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表明,吡蚜酮能够穿过植物薄壁组织进人植物体内,并能够产生很好的防效,因此,在茎叶处理以后产生的新生组织也会产生探护作用。根据何茂华[1]报道,吡蚜酮分别经过点滴、经口、注射三种方式处理蚜虫,都会立即产生“口针穿透阻塞”效应,并最终因饥饿而死亡。对桃蚜和棉蚜进行点滴处理.其取食立即停止。即使口针能够刺达韧皮部,也会比正常刺穿所用时间长,并且只保持很短时间的吸取汁液的能力。利用吡蚜酮对桃蚜进行注射处理,结果表明,1-2龄蚜就可以产生“口针穿透阻塞”效应。据郎玉成报道:吡蚜酮具有非常引人注目的毒理学特性,在害虫的防治上安全有效,且在正常施用情况下不产生任何问题,这种化台物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低,对大多数非靶标节肢动物、鸟类、鱼安全,吡蚜酮在环境中降解非常迅速,吡蚜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仅存在于表层土,在推荐施用剂量下对地下水的污染可能性很小。
3.应用技术
3.1防治稻飞虱
2000年顾正远[4]等报道,吡蚜酮对褐飞虱具有触杀和内吸传导活性,田间建议有效成分用量150g/hm2,用药后3-4天才见效,残效期达15-20天,因此要提早用药。
2006年张忠谋[7]等报道,在发生基数为4000头/百穴情况下,吡螓酮75、112.5 g/hm2 时的1、3、7 d的防效分别为19.51%~20.86%、67.40%~74.30%、82.01%~84.64%。相比较而言,两个剂量下防效相当。而毒死蜱600 g/hm 2条件下的1、3、7 d的防效分别为94.58% 、93.90% 、93.17% 。氟虫腈37.5 g/hm2 条件下的1、3、7 am防效分别为34.41%、76.58% 、94.84%。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皮间充质转化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pdf
- 上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pdf
- 世界稠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pdf
- 世界肥料生产与使用中国土壤锌的缺乏与锌肥生产技术.pdf
- 世界上最凶残5只狗,藏獒才排第5?排名第一连主人都咬死过!.pdf
- 世界最凶猛八种犬,藏獒竟然没上榜?!.pdf
- 丝瓜水之千纤草与巨型一号的比较.docx
- 万古霉素给药方案研究进展.pdf
-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并发症和其防治的研究进展.pdf
- 下腔静脉直径和其变化率对低血容量患者的容量复苏意义.pdf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