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血与血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Hemorrhagic and Thrombotic Disease
血栓与止血(thrombosis and homostasis)是体内止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动态平衡失调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由于止血活性增强或抗凝血活性减弱,便会导致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和血栓形成(thrombus);相反,则会引起低凝状态(hypocoagulable state)和发生出血症状(hemorrphage)。
血栓形成的条件目前公认是由Virchow提出的三个条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1;遗传性高凝状态,2:获得性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壬辰和分娩前后、DIC、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常见疾病:心肌梗死(MI); 缺血性脑梗塞(CI);外周血管病(PAD);静脉血栓栓塞(VTE)
序言
正常血管内存在微量血液凝固,但此种凝固仅仅是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并未结合红细胞。这些微量的纤维蛋白贴附在血管内壁,使之更光滑,反而不易发生凝血。
一、影响凝血因素
血液成分、血管、血液状态
二、名词
1、血栓性疾病(Thrombotic Disease):机体内某些因素自发形成血管内血栓,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缺血的疾病。
2、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s/PTS):患者体内血液凝固性增高,极易形成血栓的一种状态。其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系统、血管可能均有异常,血栓前状态是多种因素异常的综合表现。
3、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特指凝血酶的活性升高或含量升高而引起的血液极易凝固的一种状态。高凝状态是血栓前状态中的一种。
4、出血性疾病(Hemorrphagic Disease):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即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发病机制:血管壁异常,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纤溶功能异常
血管壁和纤溶系统有抗凝作用
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有促凝作用
正常人促凝和抗凝系统处于动态生理平衡
正常止血机制
一、初期止血
血管内皮与血小板在初期止血过程中共同作用。
1、内皮细胞在血栓与止血中的机制。
血管受到损伤后,内皮细胞暴露出带有负电荷的胶原分子,可黏附血小板。
血管受到损伤后,血管收缩,也可导致血小板的聚集。
1.1.促凝血作用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1.1.1. 血管反射性收缩,使损伤血管口径缩小。
1.1.2. 激活血小板,使黏附的血小板聚集起来。
1.1.3. 启动凝血因子Ⅻ,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液凝固。
1.1.4. 局部血粘度增高
1.2. 抗凝血作用
1.2.1. 合成前列环素,抑制血小板聚集。
1.2.2. 合成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促进纤溶系统活性。
1.2.3. 血管内皮合成肝素。
1.2.4. 合成血栓调节素 (Thrombomodulin/TM)。
1.2.5. 合成蛋白S
2. 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机制
2.1 血小板的超微结构
2.3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参与血管内皮的再生和修复过程,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家底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
.止血功能:(粘附、聚集在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2释放活性物资,促进PLT聚集,增强血管收缩3.促进凝血过程,4.血块收缩,形成稳固血栓。5.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血小板聚集的条件:
a. Thromboxane A2/TXA2:
作用机制:Ⅰ. 促进血小板膜表现的GPIIb/IIIa 受体构相改变,使血小板聚集
Ⅱ. 作用于血小板,使内源性ADP释放。
b. ADP: Ⅰ.外源性ADP由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可促进血小板聚集(I相聚集)。
Ⅱ. 内源性ADP
,源于血小板内部致密颗粒。此ADP可促进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白色血栓,称为II相聚集。
c. Ca2+:Ca2+是血小板聚集的依赖性条件
2.2 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
2.2.1. 黏附作用: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与血小板糖蛋白(GP)I有关, 而VWF因子是它们中间的桥梁
2.2.2. 聚集功能(血小板之间的黏附)需Ca2-、纤维蛋白原、GPIIb-IIa/CD61共同作用。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的粘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主要通过:①ADP途径;②前列腺素环过氧化物及TXA2途径;③PAF途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对聚集起重要作用。GPⅡb/Ⅲa能形成钙离子复合物,在血小板膜上组成纤维蛋白受体。
2.2.3. 释放功能 a-颗粒中PF4\β-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严重休克的急救及护理.ppt
- 一次函数全章复习及巩固(基础).doc
- 一次函数图象1 浙教版.ppt
-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说课课件.ppt
- 一次函数性质 华师大版.ppt
- 埃索美拉唑及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比较.pdf
- 半导体光催化剂和其改性技术进展.pdf
- 半导体器件物理第3篇-第2部分.pdf
- 半口牙缺失危害.ppt
- 半小时经济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下)答案.doc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