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谁保证这一致性?说客观实在派生客观思维行不行?可以,但需有中间步骤:先产生自然个别意识,然后从自然个别意识中生成客观思维。但必须指出,自然意识的个别性的普遍法则如何转化为思维的法则? 理智明白这一点,但这对我而言,仍是虚无,自我意识使一个经验世界得以呈现,并在原则上可以理解和证明这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但它唯独不能证明的这个世界的非存在。 人之自由存在的能力,归根到底应不是来自理性,而是与虚无的直面遭遇,海德格尔先行死而后生,亦是如此,通过面对死亡,我们筹划真正的人生,在筹划中我们熠熠闪光。 第二,如果“存在”只能为客观思维所享有,所谓真理,不就等于思想自己认识自己吗?如果真理只是揭明自身的逻辑性质。那么,对这样的“真理”我们该怎么想呢?凭什么感性存在自身的真理可以且必须通过与感性异质的思想在自我认识来达到呢?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真正的痛处。 (2)客观唯心主义 A、感性实在自身并无真理可言,因为真理只在客观思维中。 B、唯物主义确实同意后半句话。不过,是在这样意义上同意的:真理只能以思维的客观形式来揭示,真理的内容则属于不以客观思维转移的感性实在本身。客观思维的客观性不是感性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是逻辑上的普遍有效性,这普遍有效性来自人类思维自身的规律 。 在此原则下,C、唯物主义便形成了本体论上一个核心范畴:“物质”。“物质”表达感性实在的“客观性”。这是真正的客观性,因为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这样,唯物主义就用物质范畴来表示存在。由此,思维与存在关系可表达为精神与物质关系。不仅包含这样的“思”,而且包含人存在的一切主观方面——感性、理性、情感、意志等。 但对旧唯物主义构成巨大困难的问题是: D、物质是“感性的”,必定是杂多而具体的。故必然抽掉一切感性的具体性和杂多性。然后把被抽掉“感性实在”本身成为绝对者,才有“物质”范畴。否则就又退回到拿某一种特定的感性事物当作“本质”的本体论中了。但经过对一切感性具体的抽象,这个绝对者的“感性实在”,其实也就不再是感性的了。 可见,物质之为物质,归根到底还是思维规定。它其实是一条用思维规定表达出来的信念,而相信不可言说的感性杂多来自无任何感性规定性的“质料”本身,这是超感性地认定世界的统一性的根基。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不能不是一个思维规定,一个本体论范畴。物质决定精神这一说法就有问题。例:被抽象掉的空洞的实在,那个绝对的质料,如何可能派生客观思维?相反,那形成物质范畴的抽象,倒是由客观思维来完成的。旧唯物主义其实不能真正论证“物质一元论”,实际上它在客观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划下一鸿沟。 如何填补呢? 客观思维之“客观性”,在于它是人类思维本身的普遍法则,客观实在之“客观性”在于它是第一性的绝对的先行规定,真理是在这两种客观性之间达到一致。 即便如此,仍须断定自然意识的普遍法则与客观实在的普遍法则天然一致。然而,这种“天然一致”是被断定出来的自然信念。 所谓的自然意识的“普遍法则”,其实超不出感性其相的范围,且具有感知的主观特性。 例:咸味不是盐的自身属性。感性是如何上升到超感性的客观思维法则?旧唯物主义回答不了。 面对此困境:旧唯物主义就只有一条路可走——相信人类思维之法则与客观实在的本身的法则天然一致,即相信人类思维与外部客观实在逻辑同构。 旧唯物主义:思维的逻辑是对外部实在自身逻辑地反映。 客观唯心主义:思维的逻辑是对外部实在具有逻辑结构的前提,外部实在是混沌的一片。 柏拉图: 绝对的存在; 半存在:感性事物因其分有理念而存在。非存在:未被任何思维范畴规定,而未分有理念的“物质”。 三、本体论的意义 (一)道与名器:对民族文化生命的意义 1、道:人对存在的一种终极领会,其他领会均由之而生。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气,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名器: “天地,无名之始” 道又不能停留在“无名”上——而无文化创造;对存在之领会是人为人的根基,是人之向人生成的原动力。从无名——有名:道生名器,物质名器:物质文化,精神名器:精神文化 科学:寻找名器作为用之本身的规律。 哲学:探索器为之器的依据。 3、道如何生名器:人民实践生活中生 行道,就是要创造社会世界。 例:马克思——物质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行道,产生一切社会关系。 无数个生命承诺就让道之刚健的势用,《周易》称之为辟。与辟相对的是翕,道之收凝的势用,即精神对道之领悟,赋予这种领悟理则是翕。 哲学家坐而论道,别的天才制作出名器。如果阻碍对道之体悟,人民生活会失去生命力,思想家出来论道。 (二)死亡问题与终极关怀:与个人文化生命的意义 1、个人生命与民族文化生命关系。 (1)民族若脱离个人生命追求,则是抽象东西; (2)个人不在民族之外,当一民族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