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玩收躲-博物杂谈之赏瓷一得.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玩收躲-博物杂谈之赏瓷一得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赏瓷一得  赏瓷一得 ( 王竹 2002.12.20 )        看到一件中国古陶瓷,许多人会先问一句:真的假的?这真假之论即是鉴定了。搞收藏离不开鉴定,因为鉴定是收藏的保证,我涉猎中国陶瓷有年,前后过目海内外公私庋藏数以千计。前辈师长约去教诲,把玩者有之,友人同好寒斋论鉴者就更多。   总有人问我学习鉴赏文物的心得,我认为首先是要建立信心。不能看到一件瓷器,心里先打鼓,没了谱,自乱阵脚。要有板有眼,不急不火,这也算是文物研究的一个决窍儿。对于收藏而言,我想送给同好的朋友两句打油诗:文物本无价,黄金亦非钱,妙手偶得之,贵在平常心!真假放两边,学问摆中间,应是收藏和鉴定的一柄双刃剑。   其次,鉴定要得法,有的人遇到一件瓷器,别的不管,先翻过来看底部有无款识,这就很外行,在我的感觉,书画丹青看意境。陶瓷就要观气韵。鉴定陶瓷要看造型、纹饰;看烧制的精粗、制作的风格,还要看胎釉、试手头(份量)等等。如图所示的这件元景德镇青花玉壶春瓶,所绘各式花草枝叶流畅欲活,老笔肆意,颇有韵致,透视出豪迈率真的时代个性。这种天然大气的超脱品位是后世所不及,而胎骨精实柔滑,好似腻玉嫩肌般温润可人,正是饶玉佳器的印证,从中亦可体察到元代青花的独有神韵,展示了有元一代超前逸后的制瓷成就。   许多瓷器的器型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所谓两晋有青瓷羊,六朝有莲花樽,隋唐有龙柄壶,五代有雨过天青,皆时代精英,国之瑰宝。更有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物华天宝,千年奇观。如看到一件凤头龙柄贴花执壶,即知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大唐产物;看到这只青白瓷执壶便可看出其明显的宋代格调。从瓷器的胎釉和烧造情况,能了解其官、民窑身份等。陶瓷的底部确很重要,但不仅在款识的有无。鉴定专家审视陶瓷底部,主要是查看其支烧方法、修胎情况以及露胎处还原的成色等,款识只是其中一个参数而已。没有哪位专家会以“款”断代的。欲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古陶瓷鉴定专家有时不需动手,一望便知此物真伪。一件宋钧窑或元酱釉精品,看其釉色、光泽,体察其精美的烧造,纯粹高雅的气质,一过眼令外行也怦然心动。   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只有少数陶瓷和部分瓷器才带有这样、那样类型的款识。它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中国瓷器的年款简单地讲,是在明代才正式运用并逐渐流行于部分官窑瓷器上。此前,虽然在个别瓷器上曾出现过年款的雏形,例如宋代有白瓷底部无釉处墨书“太平兴国某年”字样;元代有“至正”型青花云龙象耳瓶等特例,但未能形成规矩年款。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年款广泛运用,从官窑直至民窑、私窑多有沿用。这就是说,中国瓷器的规矩年款是在清代才最终形成的,出现了刻款、雕款、暗款、料款、彩款等等。蔚然大观。由于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瓷器多为明清两代作品,特别是带有年款的清代瓷器精品为数甚多,所以许多人以为中国瓷有年款的才是真品,才保险。这其实是一种错觉。现有一些初涉陶瓷收藏的朋友,在拍卖会等艺术品交易市场上见到带有“某某年制”字样的“古”瓷器,先就被大名头震蒙了,又觉得瓷器带款,真伪似乎就有了保证。再看那件东西便好象金块似的那么有魔力,因此鬼使神差般的一掷千金,作了它的牺牲品。这就是文物鉴赏认知上走入了误区。事实上,任何文物的作伪都有其规律性可寻。如同字画一样,陶瓷仿造的也是名头,所谓树大招风,越是带名款且名气大的瓷器被冒名的机率越大,赝品数量也越多。款识给了造假者有的放矢的机会!换句话说,他们早已摸准了买家的脉,投其所好,百试百灵。   也许有人会问,无款瓷器如宋代名瓷珍品;元代青花、釉里红名器,明代不少官窑精品,以及清康熙郎红等大名鼎鼎者不在少数,就没有赝品吗?客观讲,仿造无款名瓷,因为少了款识这个事半功倍的造假手段,若要达到乱真程度,就必须追摹名瓷的精髓,追求名瓷特有的气韵。并且,要求仿造的水平至少等同,甚至需超过名瓷的烧造水平,而这是很难实现的。原因是,古代名瓷,尤其是御用瓷器的烧制不惜工本,工艺极为讲究,从选料到淘洗拉胚成形等等,往往要几十道工序,御窑有成百上千个名匠为皇室烧瓷,有时一窑只选几件最精的进贡,其余全部砸碎掩埋,不得流入民间。以中国古代有第一名瓷美誉的北宋御用汝瓷为例,其烧制时断时续,前后历时仅十余年,又经战乱人祸,传入今日公认的真品只有寥数十件,件件是镇国之宝,可以见到的大多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汝瓷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空前绝后的烧制水平,即使后世御窑也知难而退,因而很少仿烧。清乾隆一朝,中国制瓷业达到极盛,仿制历代名瓷多能神似,而对于宋汝窑仍是例外。其它如南宋官窑、龙泉窑及景德镇影青瓷之精品亦终难逼肖。“高处不胜寒”嘛!八十年代,河南汝瓷研究所通过详细观摩国内仅存宋汝瓷真品,在专家指导下,反复论证研究,按宋汝窑烧造方法,同样用玛瑙宝石末入釉,经多年艰苦攻关,终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