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流传业缺少企业家精神的恐惧.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传业缺少企业家精神的恐惧

传播业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恐惧 平心而论,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传播业,PFT品牌实验室发出“中国传播业缺乏企业家精神”的论点,确有泼冷水之嫌。但粉饰太平显然只能够让我们欢愉一时,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初衷是因为恐惧,对中国传播业缺乏企业家精神引领的恐惧。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样下去会多么危险。      5种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尽管今天中国传播业的主体构成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但这个行业对企业家精神的整体性匮乏,却让人触目惊心。根据PFT品牌实验室的观察,中国传播行业目前最为缺乏以下5种企业家精神——     清晰的战略眼光:无论是理论还是企业实践,清晰的战略眼光都是考量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目前中国传播业的现实并不容人乐观,很多公司领袖不仅没有为企业制定清晰的战略,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正道也没有。“中国传播公司里有一半的生存方式是靠人情”,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看来,托关系、走门子、跑路子,或许就是这些公司领袖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     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家需要创新精神,当然这种创新应该是有准备的和前瞻性的创造,是建立在不安于现状、不断地打破常规这样的基础上的。但目前中国传播业的大多数公司,在创新方面表现令人堪忧。比如目前中国本土的传播机构,理论工具或方法论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并没有几家公司站出来,表示出要自主研发的决心和动作。     强烈的责任感:不少传播公司尤其对其客户和员工缺乏责任感,这依然与该公司领袖是否有企业家精神密切相关。对客户缺乏责任感的典型表现,便是一味地取悦于客户,哪怕客户的判断出了非常明显的错误,也会为了得到所谓的“生意”,不惜按捺住自己的真实想法,曲意赞美客户的意见并忠实地执行。这种刻意逢迎的态度,也许能创造一时的“双赢”局面,但此举对和谐而健康的客户关系建设,却是最大的伤害。对员工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则主要体现在工作强度大、学习机会有限等方面,某些品性恶劣的公司,甚至以跟员工签定带有“霸王条款”式的合约而沾沾自喜。    建设坚强有力的团队: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早已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一个公司优秀与否,更多地要依仗团队的战斗力。但中国传播业却是另外一个景象,众多公司似乎都是“一个人的企业”,企业领袖大多如超人一般,个人能力很强,名气如雷贯耳,但他却不能在企业里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团队,而是扮演一个孤胆英雄,在前进的路上踯躅而行。     直面困境的勇气和耐心:经济学家认为,每个公司无论有多么杰出,都会面临困境。根本没有哪家公司会长盛不衰,保持完美无暇的记录,关键是要有走出困境的能力。而中国传播业的某些公司领袖,在这方面的表现令人所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业每年都会有不计其数的公司倒闭,不排除竞争激烈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此之多的数量,仍然让我们有理由确信,他们缺乏直面困境的勇气和耐心。这些人在退缩面前的迅速决策,既让人钦佩,也让人不屑。   企业家为7种人让位     PFT品牌实验室认为,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是血肉相连的,这正是我们对中国传播业坚持批判立场的关键。企业家并不是一个持久不变的职业状态,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职业选择。那种认为企业主就是企业家的观点,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泯灭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主,根本就没有资格站到企业家的行列中来。而目前在传播业大行其道的7种人,大都是这样的角色。     策划大师:在中国传播业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作为公司的创业者,极其看重自己策划大师的角色,如果能有一块类似“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专家”这样的金字招牌就更好了,不管它是自封的还是N年前获得的。反正他们整日以此装点门面,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四处招摇。有心人曾做过统计,目前打着“十大策划大师”幌子的传播组织,至少有几十家之多。这中间的玄妙旁人很难洞悉,但不知道是心虚还是因为别的原因,这些公司在自身宣传中,总是耍宝似的以“XXX是谁”、“XXX做过什么”来反复提醒公众,仿佛忘了自己已经天下皆知了。看来,大师某些时候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愤青:愤青无疑是可爱的,但让愤青来执掌一个企业,不知道还能不能可爱起来。不过看起来他们的日子还过的不错,对名牌也很酷爱,喜欢将自己装扮得特立独行。他们要么戴着夸张的首饰,要么有着荒诞的头型,要么歪戴着一顶帽子做“思考”状,要么手中拿着一颗手雷做“爆破”状。总之,他们是中国传播业缤纷之一角,虽有作秀之嫌,但只要能真正提供给客户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倒也无伤大雅。但要让他们来做整个传播行业的扛鼎力量,实在有些难堪大任。   文化掮客: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作为名义上的“企业家”,事实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掮客。一个很容易洞察的痕迹是,他们的公司在传播主业上乏善可陈,倒是通过博命式的炒作,捧红了一些质量平平的书籍。就如同科利华当初疯狂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