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负载型银纳米.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档负载型银纳米

与大块金属催化剂相比, 负载型纳米催化剂可 有效提高纳米金属的比表面积, 进而有效改善其催 化活性. 同时, 负载纳米金属的载体也可以起到稳 定纳米粒子和防止团聚的作用, 并有利于催化剂的 回收和重复使用. 在多种负载型催化剂的载体材料 中, 高分子微凝胶负载的结构型纳米催化剂在催化 加氢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更为重要的是, 负载纳米金属微凝胶的催化性能可简单地通过改 变环境条件(如温度、pH 等)进行调控.17- 24 就我们所知, 基于温度敏感性的复合微凝胶材 料的粒径大多在纳米量级, 而微米量级的多重响应 复合微凝胶的文献报道较少. 与纳米级微凝胶负载 金属纳米颗粒较难回收的不足相比, 微米量级的微 凝胶兼具易分离且比表面积大的优点, 因此, 若将具 有温度或 pH 敏感特性的微米量级的微凝胶作为合 成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模板或微反应器, 就可以得到 兼具敏感性能和催化活性的复合材料. 基于以上研 究思路和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本文以微米 尺寸的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AA)的 共聚微凝胶 P(NIPAM-co-AA)为模板, 通过原位还 原法制备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的Ag/P(NIPAM-co- AA)复合微凝胶材料. 以 NaBH4 为还原剂, 以对硝基 苯酚还原生成对氨基苯酚为模型反应体系, 研究所 合成的负载纳米银复合微凝胶所具有的温敏性对 对硝基苯酚的催化反应活性的可调控作用. 2 实验部分 2.1 试 剂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日本东京仁成工 业株式会社), 使用前经苯-正己烷混合液重结晶纯 化. 丙烯酸(AA)单体经减压蒸馏后使用. 过硫酸铵 (APS)、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四甲基乙二 胺 (TMEDA)、正 庚 烷 、丙 酮 、硝 酸 银 (AgNO3)、氨 水 (NH3·H2O)、无水乙醇、氢氧化钠、硼氢化钠(NaBH4, 96%)、对硝基苯酚(4-NP)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吐温 80(Tween-80)和司班80(Span-80)为化学纯,未经纯 化直接使用. 实验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 2.2 P(NIPAM-co-AA)微凝胶制备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丙烯酸(AA)的共 聚微凝胶 P(NIPAM-co-AA)通过反相悬浮聚合技术 制备,25,26 具体制备过程为: 分别称取 0.750 g Span-80 和0.075gTween-80(Span-80与Tween-80的质量比 为 10:1)溶于 70 mL 正庚烷中, 移入三口烧瓶中, 在氮 气保护下以 400 r·min- 1 的搅拌速度进行分散, 控制 水浴温度 40 °C 左右, 得到油相; 称取 0.960 g NIPAM 单体, 溶于 5 mL 二次水中; 另称取 NaOH 固体 0.085 g, 用 1 mL 二次水溶解, 在冰水浴中冷却, 滴加 0.23 mL AA 单体, 二者混合均匀, 然后向该溶液中加入 交联剂 MBA 0.069 g, 待完全溶解后过滤; 再加入 0.5 mL APS (浓度为 0.95 mol·L- 1), 配成水相. 将水 相加入到油相体系中, 继续通入氮气保护, 20 min 后 加入 1 mL 促进剂 TMEDA (浓度为 0.43 mol·L- 1), 聚 合反应进行大约 4 h. 产物经水和丙酮交替洗涤多 次, 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和低聚物, 洗涤后的产品 自然晾干, 得到白色粉状物质. 2.3 Ag/P(NIPAM-co-AA)复合材料制备 实验选用乙醇为还原剂, 在温和的条件下进 行微凝胶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合成. 制备 Ag/ P(NIPAM-co-AA)复合材料的一般步骤如下: 称取干 燥的 P(NIPAM-co-AA)微凝胶 0.030 g, 将其分散到 60 mL 无水乙醇中, 超声分散 30 min, 室温下溶胀 3 h. 移入到三口反应瓶中, 电动搅拌分散(控制转速为 References (1) Hoare, T.; Pelton, R. Langmuir 2006, 22, 7342. doi: 10.1021/ la0608718 (2) Kleinen, J.; Klee, A.; Richtering, W. Langmuir 2010, 26, 11258. doi: 10.1021/la100579b (3) Echeverria, C.; Lo?pez, D.; Mijangos, C. Macromolecules 2009, 42, 9118. doi: 10.1021/ma901316k (4) Wang, Q.; Zhao, Y. B.; Yang, Y. J.; Xu, H. B.; Yan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