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十年文革期间,中国的佛教事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改革开放后,在民间巨大需求的驱动下,佛教事业再次蓬勃兴起。但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佛教过多地卷入了“滚滚红尘”之中,这自然使中国的佛教广受非议。本文旨在通过列举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解决部分问题的对策。
一、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
1、佛教寺院的趋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的思潮在中国社会中泛滥成灾。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自然难以幸免。于是寺院中宁静的的环境和淳朴的道风正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熙熙攘攘的观光客,以及拜金风气在寺院中的盛行。本该远离红尘的僧人,如今已变成了披着海清或是袈裟的“职业商人”。所以佛教寺院的趋利倾向就成了最遭世人诟病的问题之一。在中国,想要参观寺庙,首先得买门票。走进了庙门,让游客(包括信徒)“慷慨解囊”的名堂也层出不穷:“行善积德”的功德箱无处不在;廉价的香烛被冠以“多子多孙”、“长命百岁”等吉祥的名称后身价就会飙升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更有甚者,求签卜卦的迷信活动也成了寺院提供的服务之一,当然,恳请大师指点迷津的价钱也是不菲的。
为了维持寺院的基本开支,经忏佛事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及接受信徒的供养自古有之,本无可非议。但如今地方政府部门却将寺院视为摇钱树,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利用佛陀这块金字招牌来敛财,这种做法未免太过极端,简直可以说是“人神共愤”了。我曾看过一篇《人世间》记者采访济群法师的新闻稿,在采访中济群法师明确表示寺院成立一些相关的服务行业,以此作为弘法的一种方式未尝不可,但绝不能单纯以盈利为目的。对照一下如今的寺院,弘扬佛法的功效还有多少?可以说很小很小,但另一方面吸金敛财的本事却不断提高。有人认为寺院扩大收入来源,从而使经济独立,应该是件好事。因为有了稳定的收入后,出家人就不必为衣食操心,同时寺院也会有足够的实力从事弘法事业。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寺院忙于创收,僧人必然会转移大部分精力用来应酬、管理等事务,这样不仅影响个人修行,也会影响到整个僧团的精神面貌。中国还有一句老话:“饱暖思淫欲”,如果僧人过上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日子,难说不会产生过多的欲望,当然,这种安逸的生活方式与佛教教义中的“苦行”也是相违背的。所以寺院创收应以适度为原则,做到适可而止,毫无节制的趋利化倾向必须得到遏制。
2、佛教僧众的庸俗化
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为了便于在中国传播,经历了长久的中国化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世俗化的过程。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同社会联系的不断密切,佛教僧众大有从当年的世俗化逐渐变为庸俗化的倾向。如今和尚坐奔驰、打手机、上互联网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和尚娶妻生子更是比比皆是。在某些地方,僧人只是一种职业,由于受到政治需要或某种个人原因,白天穿着袈裟,他就是宗教领袖,但到了晚上他就可以摇身一变,变成花花世界的享乐者。在众人眼里,和尚的形象已不是晨钟暮鼓、吃斋念佛、骨瘦嶙峋……可以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是众多明星和尚中的急先锋,走到哪里都是记者长枪短炮的焦点。虽然释永信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少林寺的商业化运作“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这个过程和目的很重要,具体选择什么项目也很重要,更关键的是让当今世界的主流人群喜闻乐见,愿意参与、愿意信受奉行贴近世俗,回归人间。种种社会现象表明,社会对宗教的需求并没有减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佛教不仅没有被遗弃,相反却拥有相当数量的信众,而且信众人数越来越多。贴近世俗,回归人间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扎下根来,并代代传承,与佛教在弘教中总不忘贴近世间、贴近人生、贴近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远离人间的佛教,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难有大的作为。但是,世俗不等于庸俗。佛教的世俗化,指的是佛教为了弘扬佛法,在弘法过程中持与社会、与人生贴近的姿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使佛教更为广泛地传播,使佛法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当代佛教的庸俗化趋向,有悖佛教的核心理念及真正精神,或追求世俗名利,或迎合社会的低级需求,远离了佛教健康发展轨道。佛教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应该在于佛教精神及佛教理念是否在当代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是否在当代发挥了其价值与作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