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我要用的 (2).pptVIP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案 1056年,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乌台诗案 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赋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指赋要铺陈文采。体物写志,指状物抒情,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抒发真挚情感。创作风格炉火纯青。 第二段:如何写箫声的哀怨? 正面描写:写出箫声的悲凉哀怨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侧面描写:写箫声的感染力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运用修辞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夸张) ①箫声: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箫声引发被贬的孤独感 ②歌词: “望美人兮天一方” ——渴望报效君王,建功立业 ①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一悲:个体渺小) 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二悲:人生短暂) ③挟飞仙 抱明月 不可乎骤得 (三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①变与不变 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②取与不取 结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乐观豁达的心态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尽情享受自然 成语归纳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 客之“三悲” “客人”三悲:一是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 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短暂;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 却“不可乎骤得”。 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第四节 说理明事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夫:指示代词 斯:此,这里指水 往:流逝 盈虚:盈,满。虚,缺 卒:最终。(中段考:卒,死) 消长:增减 盖(将):表假设,如果 则:那么 曾:竟,简直 “曾不能”,译成:连…都不… 以:同“已”,停止 何羡:羡慕什么(宾语前置) 且夫:再说 苟:如果 虽:即使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