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人最善洋为中用.
上海人最善洋为中用 上海的男人是会白相的,他们善于利用上海这一座城市从租界积累起来的城市风情,也善于将城市风情开发为某种生活的艺术才情,尤其是当某种生活的艺术才情被开发出来之后,会获得穿透于上海之外的整个社会的广泛流行,许多年依旧可以为时尚和怀旧津津乐道
“洋为中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文艺方针,假如要评选谁最善于洋为中用,恐怕就是上海人了。最典型的两项洋为中用就是捷克式家具和荷兰式皮鞋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风靡一时的捷克式家具,完全就是上海人的最为独特的生活艺术才情。它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家具的垂直框架线条,而是以大约5度的角度向下向外扩展,然后再收回去;它是有脚的,细长而向外支撑,对于上海人来说,四个高脚很重要,因为有了四个高脚,大衣橱、五斗橱下面便可以放鞋子或者放鞋箱。捷克式家具最早的完成者不是家具厂,而是普普通通的小青工学了一点木匠的本事,自己在弄堂里做出来的
当时的捷克确实有这么一种风格的家具,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东欧电影和画报中有过捷克家具的掠影,上海人就是从这么一些星星点点的介绍中开发出一套捷克式家具
为什么开发出来的是捷克家具,而不是苏联家具?从道理上讲苏联老大哥的东西更加具有楷模的强制性推广作用,当然可以理解为苏联家具笨重,大而无当,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人探讨过。假如做一个细细排列,上海和捷克首都布拉格居然有一种看不见的暗流在涌动,上海从布拉格这座看似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诸多自己熟知的东西。捷克式家具是其中之一
如今捷克式家具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在一些人家的新居客厅里,捷克的波希米亚玻璃器皿占据着显要而珍贵的位置,而且识货的人很多,都说得出捷克玻璃含铅。据说在东欧国家的旅游热中,捷克是最热的
这还不足以证明上海和布拉格的关系。1959年,上海诞生了“上海之春”――一个类似于音乐节的活动,至今还在延续。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就是在1959年首届上海之春。缠绵悱恻的《梁祝》诞生在大跃进的亢奋年代,至今还是上海的美谈。当上海的女人们多年前率先流行起波希米亚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时候,可能是暗指了上海的男人与女人钟情的浪漫化、民俗化、自由化
虽然有很多的捕风捉影,捷克式家具的原型毕竟来自于捷克。那么荷兰式皮鞋呢?它是否也来自于荷兰?很久以来,关于荷兰式皮鞋的怀旧焦点都集中在了“猪皮模压”“765”以及它的美观上面,却是从来没有正本清源地细究一下,上海人是从哪里、从什么渠道拷贝而来“荷兰式”?
上海与荷兰的任何城市都没有特别的亲近,很少听到上海人在荷兰有亲戚的,加之中国与荷兰正式建交已经是1972年,所以很少有荷兰的生活文化信息流通到当时闭塞的中国上海。也就是在这么一种时候――在中荷正式建交之前,荷兰式皮鞋诞生并且迅速成为最流行的皮鞋。三十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能够告知当年上海皮鞋厂是从什么渠道拷贝了荷兰人穿的皮鞋,也没有人能够证实当年荷兰人确实流行过这种皮鞋款式。为什么没有人告知拷贝的渠道?因为本来就没有渠道;为什么没有人证实荷兰人曾经流行过这种皮鞋款式?因为谁也没有看到过荷兰人的皮鞋流行
终于可以大胆地推断,“荷兰式”完全是上海人自己子虚乌有、臆想出来的一种款式,与荷兰没有任何的关联。“荷兰式”质量上乘,一点不伪劣,但是是“弄虚作假”的。上海人向来被冠以崇洋媚外,也就是洋为中用。“文革”前的尖头皮鞋属于美国风格,随着“文革”的开始而被彻底灭绝。在“文革”后期,上海人的洋派又顽强地展现出来,收敛了尖头皮鞋比较夸张的狭、扁、翘,但是又分明看得出有一点点狭,有一点点扁,有一点点翘。不称它为美国皮鞋,也不称它为法国皮鞋、英国皮鞋,这些国家的政治属性过于鲜明,而是叫荷兰皮鞋,这个国家似乎是很委婉的角色,有距离却不陌生,有凡……“荷兰式”这一个名字,或许就是这样叫出来的。也或许它本来并不叫“荷兰式”,当时的“文革”还没有结束,不会有这么小资的商品名字,完全就是买皮鞋的人给予它的一个民间美称,而后民间美称――“荷兰式”取代了它原来的出厂名字。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足以证明“荷兰式”与荷兰无关,而是经历了“文革”的红色洗礼,上海男人还依旧委婉保持了风尚的洋派。一二十年之后,上海植物园一个花展再一次勾起了上海人对荷兰的好感:荷兰郁金香
(摘自“马尚龙新浪博客” 图/陈明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