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民事侵权责任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摘 要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运用,侵权问题也跟着越来越多。文章从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或者转载不实的信息或谣言入手,对存在民事侵权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参与微信公众平台活动的主体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时,政府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对产生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侵权行为做出合理规制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微信公众平台 民事侵权
作者简介:胡骏平、刘蓉,南昌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374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
(一)谣言的定义和产生
谣言一般是指虚假或虚构的信息,是未经证实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人们一般称之为“传言”、“传闻”。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该谣言主题对于造谣者或传谣者有某种重要意义; 第二,该主题的真实意义被某种模糊性含义掩盖。从谣言产生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谣言产生的概率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都成正比,即事件越重要,真相越模糊,产生谣言的概率就越大,传播的范围也就相应越广
(二)网络谣言的含义
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谣言进行明确的定义,但对其有所规范。我国法律上认定的“谣言”应当属于经过证实的虚假信息。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的,不同的是网络谣言传播媒介是移动互联网平台。因此,可以从法律角度将网络谣言定义为: 在互联网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的虚假信息
二、微信公众号信息的传播模式及受众群分析
(一)微信公众号传播模式为放射状传播
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个体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影响,而往往是一个由点及面的来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网络信息传播的模式采取的是从中心点到外围面的发散模式,以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产生的结果是信息能被大量人群接受,且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这种放射式的传播模式能产生相当大的信息覆盖面,加剧信息的影响面。因此,在微信公众号中产生的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二)公众号的受众群进行定义
微信号的受众可以是拥有移动终端的任何人。人们可以选择关注其感兴趣的公众号进行订阅,从而接收订阅号的信息。受众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加上普通网民一般都有从众的心理,所以,当谣言产生时,很多民众会丧失理性判断,夹杂着心中的不满而选择随波逐流从而跟风造谣。即便是有少数的受众群体坚持真理,也会被绝大多数非理智受众群体的观点所掩盖
三、微信公众平台传播谣言侵犯的民事权利
(一)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一般来说是指公民或法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并对此社会评价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微信也是属于网络虚拟空间,因此公民或法人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在网络环境中不受他人侵犯。微信作为新兴的自媒体行业,通过运用网络,打破了对信息交流及信息共享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给说真话与说假话,赞誉人与贬低人提供了同样的途径,致使在微信上传播捏造的虚假事实的违法成本降低,传谣之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例如在2014年中旬发生的家纺业微信抹黑门事件,梦洁家纺在其官微上声称罗莱家纺在2014年的消费者维权日期间,通过“罗莱家纺平台、温岭罗莱家纺、天津罗莱家纺”三个微信平台发布质疑梦洁产品不合格的假新闻,而名为“常宁富安娜”的微信号也转发了该条微信。梦洁家纺认为,以上企业的行为损害其品牌声誉,要求涉及发布该虚假消息的企业向自己公开致歉。“微信抹黑门”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近百家新闻媒体对家纺业“微信门”事件进行了报道,其中也不乏网络媒体的转载与报道。这起事件就是微信传播中典型的侵犯名誉权,使得他人的名誉及商誉受损,对被侵权人造成大面积的负面影响
(二)侵犯隐私权
隐私权是现代法律制度的产物,是公众隐私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隐私权就是法律划定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以保障私人生活安宁不被他人非法侵扰与私人信息依法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
微信平台的虚拟性、开放性与参与性,也加剧了侵犯隐私权的可能性,例如通过不法手段获取或利用个人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现实中,许多不法分子利用大多数人贪利的心理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广的,和普通公众喜爱将资讯分享至朋友圈的特点,将虚假的微信流量红包或者是测试小游戏的微信发送给不特定的大多数用户,当用户打开流量红包或测试小游戏后,发现想要获得这些“奖品”必须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入信息栏,更有甚者需要填写身份证号,才能获得所谓的“流量红包”或者是测试小游戏的结果。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一些用户将自己的信息填入其中,给不法分子通过这种渠道非法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侵犯用户的隐私提供了机会
(三)对第三人的侵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