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研究.docVIP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与运动特征研究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摘要:以果木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阐述该泥石流自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该泥石流的发育情况、泥石流沟谷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确定了该泥石流的类型;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计算确定了典型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研究成果为经济合理防治该泥石流沟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泥石流;沟谷特征;运动特征;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98(2016)02-0052-05 Abstract:The GuoMu gully debris flow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debris flow,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he of the debris flow development and debris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the debris flow; analy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 of their development, calculation to determine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debris flow gullies, research results of economical and reasonable control of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Key words:debris flow;gully feature;motion characteristics;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果木沟泥石流位于甘孜县夺多乡果木村,果木沟为达曲河左岸的一级支流。沟口洪积扇上分布有多处建筑。该沟内近年来多次发生了规模不等的泥石流灾害。从一九八五年至今,发生泥石流的频率和规模有加剧的态势,严重威胁到沟口洪积扇上靠近沟边居住的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前缘坡下的乡镇公路的正常运行。在每年雨季暴雨冲刷下,果木沟沿线发生多处崩塌和小型滑坡,在沟谷堆积了大量的物源,成为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查明泥石流的发育情况及泥石流沟谷特征,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计算确定典型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 这些结论对于如何经济合理防治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泥石流自然地质条件 1.1气象水文 研究区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空气干燥,气温较低,冬长夏短,多年平均气温5.6℃,多年平均降雨量666.81 mm,其中10 min最大降雨量13.2 mm(2001年),30分钟最大降雨量30.9 mm,一日最大降雨量40.9 mm(1995年),属季节性冻土地区,最大冻土层厚度达1.2 m;达曲河从果木沟沟口前缘经过,平均水深1.5 m,最大流量215 m3/s,最低流量5.8 m3/s 1.2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北高山高原区,横断山脉的东北翼部分。受青藏川大“歹”字型地质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区内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出现了丘原、山原、高山、极高山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多在3 500 m以上。夺多乡地貌主要表现为河谷深切,山势陡峻,高差悬殊大。谷底宽约50~150 m,山岭宽度一般仅10 km。河谷深切一般为200~800 m,有的可达1 500 m,坡度一般45°,有的可达60°~70°,海拔多在5 000 m以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类型 1.3地层岩性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由三叠系杂谷脑组(T2z)和三叠系侏倭组(T3zh)地层及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残坡积层(Q4el+dl)、坡洪积层(Q4dl+al)和泥石流堆积层(Q4sef) (1)三叠系。三叠系杂谷脑组(T2z):灰色薄~厚层变质钙质石英细砂岩,长石石英粉砂~细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与灰色绢云板岩不等厚互层,夹灰色薄~中层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夹锰质结核,灰岩中锰质高 三叠系侏倭组(T3zh):灰色薄~厚层变质石英粉~细砂岩、长石砂岩与深灰色含钙质绢云板岩韵律式互层,下部夹泥灰岩结核 (2)第四系 冲洪积层(Q4al+pl):灰色、灰白色漂卵石夹砂,母岩主要为为板岩、变质砂岩,漂石粒径一般20~30 cm,最大0.8~1.2 m,约占20%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