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肌松监测

肌 松 监 测 Contents 肌松药残余(RNMB)的危害 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是引起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之一 Tiret等调查与分析法国 2 0万例全麻病人 ,因麻醉原因致死的 65例病人中 ,近半数系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 英国Lunn等报道 1 1例全麻后呼吸抑制患者 ,其中 6例系肌松药残余作用所致. 2002年美国调查报告指出43%术后并发症与肌松药使用不当有关。 中国未见报道? 但……医患纠纷不断 发生残余作用的原因 肌松药的安全系数高,剂量范围大 * 个体差异 * 作用时效不确切性 * 各肌群阻滞不一致性 * 无可靠监测方法 肌松药残余的危害 呼吸肌无力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咽喉部肌无力增加误吸和气道梗阻的风险 咳嗽无力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 缺氧性通气反应受抑制引发低氧血症 预 防 应用拮抗药物 常规监测肌松程度 合理应用拮抗药物 肌肉松弛药专家共识(2009)建议: 应高度重视术后残留肌松作用,术毕无明确指 征表明肌松作用已消退时,应进行残留肌松作 用的拮抗。 肌松程度的判断 1、根据临床征象主观判断 2、肌松监测仪的应用 肌松监测仪的原理 肌收缩的机械效应 肌收缩的电效应 肌收缩的加速度效应 机械效应 用握持器感应并传入信号 电效应 用两个电极感应并传入信号 加速度效应 用加速度感应器感应 常用刺激及监测的位置 1、刺激尺神经(支配拇内收肌)监测拇指收缩 常用刺激及监测的位置 2、刺激面神经监测眼轮匝肌 单次肌颤搐刺激基本方法: 用波宽为0.2或0.3ms的脉冲波刺激神经 确定超强刺激:一般50—70mA的电流强度可以产生超强刺激 常用的刺激频率为1Hz和0.1Hz 待病人意识消失后,在使用肌松药以前需要设定参照值(T0) 通过观察T/T0来判断肌松药的作用 单次肌颤搐刺激 肌颤搐抑制90%以上可顺利完成气管插管 腹部手术要求肌颤搐保持抑制90%左右 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一般应在肌颤搐恢复到25%以上才可应用 缺 点 敏感性差,当突触后膜的受体被肌松药占据75%时,肌颤搐才开始降低 不能反应肌松药对突触前膜的作用 无法评价肌松残余 不能区分阻滞的性质(如II相阻滞) 四次成串刺激(TOF ) 基本方法: 连续给予四个波宽为0.2ms,频率为2Hz的电刺激,记录肌颤搐强度。 电流强度为50—70 Ma,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TOF意义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 TOF比值用来评价肌松残余 非去极化阻滞: T4,T3、T2和Tl依次衰减至消失 去极化阻滞:幅度均降低,T4/T1>0.9或接近1.0, 双相阻滞:T4/Tl逐渐下降,T4/T1<0.7 可疑, T4/T1<0.5时肯定为II相阻滞 TOF临床应用 TOF比值评定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方面比单次刺激更敏感。使用TOF时,可以不设定参照值 决定是否可以拔管 对清醒病人可以用20—30mA的电流强度测定 TOF可以进行连续肌松监测,每两次的间隔为12—15秒 去极化肌松药只有在演变为II相阻滞时,出现TOF衰减 不同肌群对肌松药的敏感性 膈肌 VS 拇内收肌: 起效快:在手部肌肉完全阻止前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35% 阻滞浅:当握拳发生率为0%时,肺活量抑制52% 拇内收肌抑制90%,膈肌抑制53-56% 恢复快:膈肌恢复100%时,拇内收肌刚恢复50% TOF比值的临床意义 TOF=0.7,抬头5s,伸舌,握力好 TOF=0.7-0.9, 仍有吞咽无力,复视,咬肌无力等不适 TOF0.9,食道上端肌肉未完全恢复 TOF=0.9,“压舌板试验”良好,可认为基本无肌松残余 其他一些常用的刺激模式 强直刺激:在短时间(约5秒钟)持续给 50Hz进行强直刺激,引起 手指持续强力 收缩 意义:强直刺激可测定乙酰胆碱受体所占有范围,如强直刺激(50Hz)持续5秒钟肌收缩反应然维持,不出现 衰减,估计游离的受体在30%以上。 其他一些常用的刺激模式 强直刺激后单次刺激的肌颤搐记数:利用强直刺激衰减后的易化,用50Hz强直刺激持续刺激5秒钟后间隔3秒钟再给以单刺激(1Hz),计算肌颤搐出现的数目。可进一步探测阻滞深度,如要完全抑制横膈活动和避免咳嗽,应保持PTC为零的水平。 双短强直刺激:是由两串间距750ms的短程50H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