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品读教学实践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品读教学实践探索

语言品读的教学实践探索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一旦习惯了快餐式阅读,就极有可能丧失对深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对深阅读的坚守,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学生语言品读的能力,对他们进行深阅读有非常重要的帮助。那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培养学生语言品读的能力呢?接下来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通过多角度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语言内涵的直觉能力 常见的品读语言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表现手法(对比、动静、虚实、抑扬……)、词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句式(节奏明快的短句、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整齐富有气势的整句……),以及语言的条理、衔接、语体风格、标点的选择等等,这些角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平时教学中,师生也基本上是从上述角度品读语言文字的。但很多语文课堂进行的语言品读常常是一问一答式的,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的单一的品读。但研读名师的教学课例,我们就会发现名师品读语言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们不满足于一个角度的品读,而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带着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进进出出,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来看李卫东老师教学鲁彦《听潮》一课的教学实例。在品读海的“温柔美”这一环节中,李老师就用了非常多的赏读形式。(1)修辞――比喻;(2)词语――换词法:“吻”换成“拍打”行不行?(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4)描写――视觉、味觉;(5)模拟法――让学生用手势模拟“吻”“拂”“落花漂在水上”的动作;(6)朗读法――除一般的朗读指导外,还有表情朗读等丰富的朗读形式;(7)背诵法;(8)比较鉴赏法――视觉、听觉相比,音乐、图画对照 这样的品读形式丰富,手段多样,但李老师并不是为了形式的热闹而追求形式的多样。在学生从比喻的角度进行品读时,李老师没有止步于学生已经“正确”的分析,而是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把此时的大海比作“诗人”,而不是“学者”或“战士”?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人深沉宽博的感情世界和此时海的性格的一致性,以及与“沉吟”一词的前后照应。对于重要的语段句子,老师如果能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进去,用不同的方法品读,那么不仅能把语言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至于沦为答题的机器。学生所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了丰富体验之后的理性认识 二、通过置换、比较,培养学生对语言隐含意义的理解能力 一位老师教学《王几何》时,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置换比较的方法进行语言的品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A.原句:这就是我的大名 改句:这是我的大名 B.原句:可是,一分钟过去了,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 改句: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 C.原句: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肯放过? 改句:如此喜剧的事,大家岂能放过? 以上三组句子,就是马飞老师在教学《王几何》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置换比较进行的品读。A组句子中,通过一个“就”字,学生读出了人物的自信、爽朗。B组句子中,“一分钟过去了”强调时间长,“像一尊笑面佛一样”活画出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具体可感。C组句子中,“岂肯”与“岂能”相比,更能写出学生们心中的不服气。除这三组句子以外,这堂课中,马老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了两处比较品读。一处是处理人物语言的朗读时,采用了普通话朗读与方言朗读的比较。另一处是对文中描写师生笑的两句话“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进行的标点符号顿号与逗号的比较。通过比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风采神韵,体会到文章语言的妙不可言。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无疑是积极有效的 实际教学中,除了词语、句子的比较,还可以进行句段、画面的比较。譬如教学郭沫若的《白鹭》。课文第6、7、8三个小节,作者用大写意的手法描写了三幅画面,但如何让学生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清澄,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分别用“修饰语+动词”的结构给三幅画面命名,然后从画面内容、意境和作者语言等角度比较三幅画面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三幅画面中,白鹭都只是一两只,环境“清水田”“清晨”“黄昏”也都显现出静谧美好的特点。从而得出画面整体上是淡雅静谧、明净美好的,而这种淡雅静谧、明净美好的画面正烘托出了白鹭淡雅清澄美好的形象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提高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几乎一切语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