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学生就业与择业.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课件

* * 大学生就业与择业 第四章 未选择的路[美]罗伯特·弗洛斯特 黄叶林中出条岔路, 无奈一人难于兼顾。 顺着一条蜿蜒小路, 久久伫立极目远眺, 只见小径拐进灌木。 接着选择了另一条, 同样佳美似乎更好。 引人踩踏铺满茂草, 踏在其间难分彼此, 尽管真有两条道。 清晨里躺着两条路, 一样落叶未曾踏脏。 愿将第一条来日补, 但知条条相连通远途, 怀疑日后怎能回返。 许久以后某一地, 我将叹息诉说于人。 两路岔开在树林里, 我选的那条足迹稀, 而一切差别由此起。 目 录 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转变观念,柳暗花明又一村 积极就业,让梦想开始起航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与择业 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落脚心理”误区 落脚心理:即“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求职心理。 对策: 在“落脚”单位的选择上,应综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自身优缺点以及个人兴趣,制定一个长远计划。 “落脚”要尽可能的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急于求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一步到位”心理:即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 对策 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有所调整。 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 垒尘埃而成泰山,积滴水始就阔海。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 “一步到位”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趋向”心理:对地域,行业,企业有趋向性。 对策: 应该充分认识各种利弊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客观情形来选择一种灵活的就业模式。而不是单纯地针对某些地域、某些行业或某些企业。 “趋向心理”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赶时髦”心理:“盲目攀比” 的心态。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我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录取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独。 对策: 择业时应该更多地综合考虑自身条件、个人喜好等,在综合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基础上选择自己从事的行业或职业。 “赶时髦”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盲目自信:“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的心态。 对策: 在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不宜好高骛远。 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盲目自信”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挣钱第一:“有钱就图”的心态 对策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要获得谋职择业的成功,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实力、兴趣、技能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估。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有:人生理想、气质和性格、道德品质、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等。 “挣钱第一”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能学东西就好”心理:理解片面,缺乏规划。 对策: 要更正内心关于“学习”的想法和概念。更多的注重现实实践上的学习而不是仅仅追求理论上的学习。 要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 “能学东西就好”的心理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课堂讨论:你容易陷进哪些“误区”? 积极思考,自身可能存在的求职择业心理误区。 进行调适,规避可能存在的求职择业心理误区。 1.常见的择业误区 一、择业误区,敢问路在何方 2.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四大困境   面对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招聘会,大学生求职哪个不是场场不落,送简历如撒传单,可由于屡试不爽,莘莘学子感到择业艰难的烦恼。正所谓浮必显、躁必急,因此各类“毒素”也慢慢渗入了人才市场———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书以及装帧精美的虚假简历甚至徒具其表的各色人才“包装”。 案例1:某外资巧克力厂商的招聘会上,一名应聘女学生向面试经理特别提出自己从头到脚连眼睫毛都是咖啡色的。   大学生在面试时是有“规”和“距”的。首先保持学生的本色是最重要的,清晰简洁地介绍自我,准确地回答问题,然后,坦诚自身的缺点而不是回避。 1)求职面试的虚假和浮躁 案例2:有个美国青年在应聘几十次、投放了几百份简历都没有成功后,他写了一份全是缺点的个人简历寄给了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但是没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