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2013.ppt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2013.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2013

疟原虫形态 战争? 自然灾害? 疫病? 疟疾影响人类历史! 一、基本知识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是地球上发生最频繁的寄生虫病。被携带有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 9~14 天后,疟疾的症状便开始出现,因疟原虫种类不同,出现的天数及症状会有所不同。 疟原虫的发现: 1880年11月6日法国人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发现疟原虫,因此获得1907年Nobel Prize。 1899年英国人Ronald Ross 证实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因此获得1902年Nobel Prize。 二、人疟原虫种类及世界分布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P.F.)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P.V.) 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P.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P.O.) 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P.K.) 对外援助 三、武汉市疟防情况 四、生活史 某病例于2012年10月15日回国,回国后及时开展了抗疟预防性服药,2013年1月6日,该病例再次出现疟疾临床症状,翌日经血检为疟原虫阳性。问:该病例可能感染了哪种疟原虫? 目前,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只能检测出恶性疟和间日疟,该病例RDT测试为阴性。问:该病例感染的为哪种疟原虫? 五、疟原虫形态 镜检、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分子生物学。 鉴别三要素:核、胞浆和色素。 经吉氏、瑞氏或刘氏染色一般:核呈鲜红色或紫红色,胞浆呈兰色,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染色质量对镜检影响大。 间日疟(P.V.)薄血膜形态 环状体(早期/小滋养体):胞质环状、蓝色。细胞核一个,红色。 滋养体:胞核增大,胞质增多。伪足、疟色素(棕黄色)、薛氏小点(淡黄色)、被寄生RBC胀大。 裂殖体:核分裂、胞质也分裂,形成裂殖子。疟色素成堆。被寄生RBC胀大明显。 配子体: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分散,核增大,一个。胞质占满胀大RBC。大(♀)配子体胞浆深兰色,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小(♂)配子体胞浆浅兰色,核较疏松,常位于中央。 恶性疟(P.F.)薄血膜形态 环状体:RBC大小正常,颜色较深;核一个或二个;环小,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1/5~1/6,时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多个同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滋养体:RBC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核一个;环较小,圆形,坚实,体积小;出现较细的黑褐色颗粒色素,常集成块。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裂殖体:RBC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裂殖子8~36个,平均18~24个,排列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侧。 配殖体:新月型(♀)或腊肠型(♂);核一个,位于细胞中央;黑褐色色素分布于核周围。 间日疟与恶性疟原虫薄血膜形态比较 被寄生RBC 间日疟:常胀大,多形,色浅,薛氏点鲜红色,细小,数多。 恶性疟:大小正常,色稍紫;茂氏点紫红色,粗大,数少。 环状体(小滋养体) 间日疟:胞浆肥厚,环较大,核1个,占RBC直径1/3,常见1个原虫。 恶性疟:环纤细,核1个或2个,占RBC直径1/5至1/6,常见2个或多个原虫。 大滋养体 间日疟: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外周血难查见。虫体小,圆形;空泡小;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色,晚期结成块状,黑褐色。 裂殖体 间日疟:被寄生RBC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 恶性疟:外周血难查见。被寄生RBC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成团快状,黑褐色。 配殖体 间日疟:圆形核1个,充满胀大RBC。疟色分散。 恶性疟:腊肠形或新月形,核1个。疟色素分散 。 三日疟原虫薄血膜形态 被寄生RBC正常或缩小,有细小的齐氏点,淡红色。 小滋养体虫体中等,核1个,胞浆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色素颗粒。 大滋养体虫体较小,核1个,胞浆带状,空泡不显著,色素颗粒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 裂殖体寄生的RBC缩小,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常围绕聚集在中央深褐色色素颗粒排列成菊花、梅花状。 配殖体寄生的RBC缩小,配殖体呈圆形,核1个,色素颗粒深褐色,类似间日疟配殖体形态。 卵形疟原虫薄血膜形态 被寄生RBC正常或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细胞褪色,薛氏点粗大较多。 小滋养体虫体中等,核1个,胞浆粗厚,无色素。 大滋养体虫体较小,核1个,胞浆圆形,空泡不显著,色素颗粒棕黄色,较粗大。 裂殖体寄生的RBC缩小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