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章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第11章 精神科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精神科常用治疗方法 精神药物治疗(psychotropic drugs therapy) 中医中药治疗(traditional medicine therapy) 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精神外科治疗(psychotropic surgery treatment) 胰岛素昏迷治疗(insulin subcoma therapy)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社会职业康复(socio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脑立体定向手术示意图 伽玛刀治疗原理示意图 rTMS经颅磁刺激技术 精神药物的分类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s) 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 抗躁狂药(Antimanic drugs)/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 抗焦虑药(Antianxiety drugs,anxiolytics) 精神振奋药(psychostimulants) 脑代谢药(nootropic drugs) 抗精神病药物 (antipsychotic drugs)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神经阻滞剂(neuroleptics)、传统、典型抗精神病药、DA受体阻滞剂 阻断中枢D2受体 阳性症状有效 EPS和催乳素↑ 低效价:镇静作用强、抗胆碱能作用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较大、EPS较少、治疗剂量较大_氯丙嗪 高效价:抗幻觉妄想作用突出、镇静作用较弱、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小、 EPS多、治疗剂量较小_氟哌啶醇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非典型、非传统、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阻断中枢D2、5-HT受体 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 少EPS和催乳素↑ ①如利培酮(risperidone)、齐哌西酮(ziprasidone) ②氯氮平、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左替平(zotepine) ③氨磺必利(amisulpride)、瑞莫必利(remoxipride) ④阿立哌唑(aripiprazole) 作用机制 第一代:阻断脑内D2受体, ?1、M1和H1受体 第二代:阻断D2受体基础上,还阻断脑内5-HT受体(主要是5-HT2A受体),增强抗精神病作用、减少DA受体阻断的副作用 多受体药物:氯氮平可阻断D1、D2、D3、D4、5-HT1A、5-HT2A、5-HT2C、5-HT3、5-HT6、5-HT7、?1、?2、M1、H1等至少14种受体 第三代:阿立哌唑:D2受体部分激动剂主要通过减少DA释放起到治疗作用 抗精神病药受体阻断作用特点 DA受体阻断作用 ▲中脑边缘和中脑皮质通路—抗精神病 ▲黑质纹状体通路—EPS ▲结节漏斗通路—催乳素水平升高 5-HT受体阻断作用:主要5-HT2A受体,5-HT2/D2受体阻断比值高者,EPS发生率低并能改善阴性症状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作用:主要是阻断?1受体,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性功能减退、射精延迟等 胆碱能受体阻断作用:主要阻断M1受体,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物模糊、记忆障碍等 H受体阻断作用:阻断H1受体,镇静作用和体重增加等 Neurotransmitters:mechanisms of action 全病程治疗 急性期治疗目标 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快速控制激越、阳性症状、兴奋、敌意与冲动、攻击、不合作,部分改善情感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症状 减少危害(冲动攻击,自伤自杀、家庭、社会),恢复社会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药物选择、药物用法、其它治疗) 减少残余症状,为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打下基础 持续治疗期 彻底缓解为基础 预防复燃 原来的有效剂量巩固治疗4~6月 缓慢减量进入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期目标 预防疾病复发 进一步改善症状 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恢复社会功能,尽早回归社会 提高患者及家属应对社会应激的能力 药物应用有关问题 剂量个体化: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足量、足疗程 视情况选择给药途径和次数 急性期治疗:6-12周 持续治疗:症状消失,治疗剂量 4-6月 维持期治疗:使用1/2-2/3治疗量持续治疗 儿童、老年、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剂量要低 用药指导 药物早期的不良反应 (如头晕、口干等) 治疗起效与显效出现的时间(起效缓慢的情况) 最早改善的症状 常见的不良反应 可能的严重不良反应 服药的持续时间 依从性的重要性 预防复发 抗抑郁药物(a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