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普信)中秋节.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普信)中秋节

中秋节 端午、夏至以后,中国的传统大节日便进入秋季时节,秋季最有名的节日便是七夕、中秋与重阳节。农历七月七日,称七夕节、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女儿节、情人节、双七节、双星节等等。除唐代有六夕节,五代有七月六日为七夕节外,历代均以七月七日为七夕节。七夕节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春秋战国就已有记录,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传说,西王母在七夕进入汉宫,与汉武帝相见,从而在汉代七夕的地位上升,为维护统治,汉武帝也顺水推舟,把七夕列为国家祭典。但七夕是一个乞巧的日子,是一个姑娘的细活祈求,因此,在历代的记载中少有饮酒或酒后吟诗作词的记载,只有在向织女乞巧的供品上尚能找到一星半点与酒相关的文字。《荆楚岁时记》中有:“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乞巧”。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和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可见酒只能作欢与乐的媒介,且少能成为细与巧的载体。当然,这七夕属阴柔喜日,也就难以用阳刚的酒来掺和夸张,因酒是男人粗犷与豪爽的象征,古时女人要的是心灵手巧与“三从四德”,况且乞巧多为少女,更难与酒相随。 七夕后连着的即是七月半,七月半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元宵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七月半同为佛、道二家的节日,有相应的活动。“中元”之名源于北魏,《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称为盂兰盆会。“于兰盆”为天竺语,意为解救倒悬。寓意人生的痛苦犹如倒挂在树上的蝙蝠,被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合孤魂野鬼,使人生免于鬼魂的折磨。关于中元节起源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是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莲历经千辛万苦才到阴府,见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饭菜给母亲,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经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来抢了。为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盂兰盆会”。后演变出的《目莲救母》杂剧即是据此而来。道教也在这一天兴行“中元普度”,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吃饱。所以民间有“七月十五鬼乱窜”的俗语,人夜晚行走有与鬼相遇的危险,因而七月半这天民间忌夜出。驱鬼祭祖,祈求丰收的放河灯结束后,也不应迟归。既然忌夜出,只好在供奉好鬼神后,在家美餐畅饮。宋范仲淹有《中元夜百花洲作》诗:“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去,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清王凯泰《中元节有感》诗: “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巾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可见中元不迟归,不外出,呆在家中只要有这超凡脱俗的酒便足矣。 中元畅饮后便是中国传统的大节:中秋节。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又谓之月夕。”中国的岁时习俗又以农历为时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而每季的三个月,又分为孟、仲、季月,所以,农历八月半的中秋节,又称月夕、月节、仲秋、八月半,因为这天是秋天朗朗晴空下的明月,又称赏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古人认为中秋这天,月亮最亮最圆,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有“中秋,教治兵”和“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的记载,但当时只是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是指八月,并没有节日的涵义。我国最早的岁时专著,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和唐初的《初学记·岁时部》中,都没有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记载。但中秋赏月的记载从汉代就已形成。相传汉武帝因慕仙,曾造“俯月台”,用以赏月。在台下又造“影娥池”,皓月当空之际,台上的宫娥起舞映影入池,似天上仙女舞姿再现。到唐朝赏月之俗,蔚然成风。罗隐《中秋》诗云:“此际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书·太宗纪》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唐《开元天宝遗事》中有“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唐逸史》中有:“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待明皇于宫中翫月”。因秋月清明,唐时的中秋,大多是王公贵族的赏月,尚未成为民间的一种岁时习俗。到宋太宗时,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才使中秋的节日气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