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蛋白源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迸展.docVIP

植物蛋白源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迸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蛋白源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迸展

植物蛋白源在鱼类养殖中的利用研究迸展 鱼粉因其蛋白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高、抗营养因子少、适口性好以及消化利用率高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水产饲料的优质蛋白源;当代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更使其需求量逐渐加大。 但近年来,受全球渔业自然资源衰退的影响,世界鱼粉产量逐年下降。这种供需不平衡导致鱼粉价格不断上扬、养殖成本上升,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节约饲料中鱼粉的用量,发掘能够部分或完全替代鱼粉的廉价蛋白源成为当前水产行业的紧迫任务。目前用于替代鱼粉的蛋白源主要分为动物蛋白源和植物蛋白源两类,动物蛋白源主要包括蚕蛹粉、羽毛粉、肉骨粉、血粉、动物内脏及下脚料等;而植物蛋白源主要是大豆、豌豆、玉米蛋白、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土豆蛋白、树叶粉等。与动物蛋白源相比较,植物蛋白源价格低廉且供应比较稳定。因此,成为当前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1影响鱼类利用植物蛋白源的因素 1.1随着植物蛋白源的添加,饲料适口性差,鱼类摄食率降低 研究表明,由于鱼粉中存在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通过脂氧化酶分解长链得到的羰基及醇类都是鱼类的促摄食物质,而使得鱼类对鱼粉含量较高的饲料摄食率较高。相反,植物蛋白中的抗营养物质(Anti—NutritionalFactors,ANFh)和异味物质则会影响鱼类的食欲,降低摄食量,影响生长。有报道称,经过驯化,鱼类能够适应植物蛋白含量高的饲料。Refstie等(1997)发现给虹鳟投喂含60%大豆粉的饲料7d后,经选择及适应性实验,虹鳟将摄食59%的全鱼粉饲料及41%的含豆粉饲料。在大两洋鲑上也有类似结果(Refstie等,1998)。 1.2植物蛋白源中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植物蛋白源中存在ANFs主要有植酸、棉酚、草酸盐、芥子油甙、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单宁和凝集素等,对鱼类的健康和生长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1.3植物蛋白源氨基酸组成不平衡的影响 目前,已证明所有实验鱼类的必需氨基酸均为十种,由于蛋氨酸和赖氨酸极易被氧化,很容易成为内源代谢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与鱼粉相比,植物蛋白源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且缺乏某种或某几种必需氨基酸,其中最主要的限制性氨基酸为氨酸和赖氨酸。当饲料中植物蛋白源的添加量渐升高时,其氨基酸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越来越明,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对生长的抑制作用也就越越显著。 1.4植物蛋白源消化率低的影响消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鱼类对植物蛋白源利用,ANFs和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是植物蛋白源化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鱼类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较高,一般在75%一95%(NRC,1993)。而鱼类对植物蛋白源的消化率低于对鱼粉的消化率。随着饲料中植物蛋白添加量的提高,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将逐渐下降。Refstie等(2000)在饲料中添加30%的豆粕,大马哈鱼脂肪和能量的消化率分别下16%和9%,主要因为豆粕的氨基酸不平衡,不能满足蛋氨酸的需求。 另一方面,鱼类缺乏相应的酶类,因而往往难消化吸收纤维素含量高的植物蛋白源(植物蛋 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约为40%,其中纤维素所占比例较高)及难以利用其中的低聚糖如芝麻饼、向日葵籽实。豆粕包含大约30%的碳水化合物,包括10%的低聚糖(5%的蔗糖、4%的水苏糖和1%的棉子糖)、l%的淀粉和20%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不能被单胃动物消化和吸收。并且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同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之间旱负相关,这是由于饲料中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降低了养殖水产动物蛋白酶的活力,而未被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快速通过肠道时也会带走部分未被消化的蛋白质,从而也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受到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以及鱼类本身消化系统的影响。一般来说,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结构越复杂,水产动物对其消化吸收率越低。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源的能力因鱼的食性而异,肉食性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肉食性鱼类天然饵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植物蛋白源中高含量的碳水化合物降低了水产动物对于物质和能量的消化吸收。 2改善鱼类利用植物蛋白源的途径 2.1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降低植物蛋白源中的抗营养物质含量 通过适当的加热、挤压、膨化、生物发酵等方法可消除植物蛋白源中的部分抗营养因子。 2.1.1适当的加热,可破坏植物蛋白源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凶子和凝集素等热不稳定性因子,提高适口性。将热处理20min的豆粕添加到斑点叉尾鲴饲料中后,显著提高其摄食率和生长率。Burel等报道,当虹鳟和大菱鲆饲料中添加不经过热处理的菜籽粕,导致干物质和能量的消化率下降,但热处理之后能够提高干物质和能量的消化率。但过度的加热将产生美托德反应使其中的氨基酸受损,尤其是对赖氨酸、精氨酸及胱氨酸的影响较大,Dabrowski和Kozak(1979)发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