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教案
板块一:遭遇战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海因里希·伯尔)
编制:叶兴华 审核:房立平 2010-11-12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肉体和精神摧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解题????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标题本身就奠定了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1、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2、在科隆度过艰难的童年,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
4、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
5、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镜框(kuàng) 甲胄(?zhòu) ??绚(xuàn)丽?? 疲惫(?bèi?)?? 吞噬(?shì)
坍(?tān?)塌 惬(qiè)意?? 粗犷(?guǎng)?? 褪色(?tuì) ??模(mú)样??
包扎(zā)?? 呢喃(nán ) 油腻(??nì)?? 瘦削(xuē)?? 肃穆(? mù ?)?
?啐(?cuì?)??? 诅(zǔ?)咒?? 憎(zēng)恶 百卉俱腓(?féi ?)?
阅读思考
1、根据小说的几个要素,写出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2、从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在上一个文本中我们形象地感触到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战士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的痛苦经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文本研习:
(一)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小伤员参军仅三个月)
??????地点:战地医院。(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三)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战争的残酷,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过道,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墙上钉着老式的黑色弯形挂衣钩,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随后,经过挂着“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牌子的门口,这两扇门之间挂
文档评论(0)